3503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为祖国打造“金刚钻”
——记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杨迎新


老中青三代人做技术交流(右一为杨迎新)。

人物名片:

杨迎新,西南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自主研发的《PDC钻头数字实验室》《PDC钻头布齿设计及力学分析》等设计分析软件成为多家钻头企业的核心设计软件,主持或参与7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发表论文约80篇,获授权专利10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深部难钻地层金刚石钻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油气及高温地热钻井钻头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肯尼亚高温地热井PDC钻头试验成功,杨迎新(中)与外方技术人员在一起。

人类的征途,除了星辰大海,还有地球深处。深掘地下万米,探寻油气宝藏,石油人孜孜以求,不懈努力。钻头作为油气钻井中最关键的工具之一,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钻井的成本与效率。作为钻头研发的专家,杨迎新就像西北的胡杨,挺立在猎猎风沙中,直面生活中的风雨,数十年如一日,以傲然挺拔的姿态,为祖国打造“金刚钻”,揽下一个又一个“瓷器活”。

巧结石油缘

师恩难忘萦心田

杨迎新于1981年考入西南石油大学机械系矿机专业。时光荏苒,他已在学校学习工作了43年。他说:“学校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1988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杨迎新选择了留校,在西南石油学院机械工程系钻头研究室从事岩石破碎学与钻头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杨迎新回忆第一次上讲台,机械系副主任张本奎老师来听他的课,他特别紧张。下课后张老师明确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示范讲解。“张老师并不是钻头研究室的老师,可他却主动来听我的课,悉心指导我,鼓励我,真是让我由衷地感激和敬佩。”

在数十载的任教岁月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杨迎新一直思考的。

“实践出真知,知道自己缺什么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杨迎新和团队中的老师们积极尝试在产学研协作、产教融合中培养学生,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杨迎新认为学生的进步比学生的卓越更重要。杨迎新的大学校友们曾在机电学院专门设立了一项“尚进”奖学金,该奖学金所奖励的不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而是上一年度进步最大的学生。杨迎新总说:“学生能卓越当然好,但卓越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进步却是每个人都可能做到的。”在研究生教育中,他根据学生的特质和兴趣,设计适合学生个人的科研题目和内容,从兴趣激励学生进步,收到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坚守初心数十载

潜心钻研终有成

走进西南石油大学钻头研究室,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博物馆,室内摆放的各种各样钻头令人叹为观止。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刮刀钻头和牙轮钻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时期金刚石钻头,从油气井钻头到高温地热井专用钻头,从国外的钻头到我国自己研发的钻头,都见证着这所学校机械工程学科的科研王牌——钻头研究室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钻头不到,油气不冒。看似不起眼的钻头,实际上却是石油装备领域的“小巨人”。为实现技术自主,石油工业部于1980年成立了钻头研究室,研究室设在西南石油学院,从那时起,以马德坤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钻头人就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每一天都在为发展我国自己的钻头技术而努力工作着。

当年邓小平同志访美时参观了世界著名钻头企业休斯公司,休斯公司送给他一只三牙轮钻头作为礼物。杨迎新所感受到的却是国家对学校的期待、激励和鞭策。杨迎新说:“只有让我国的钻头技术不再落后,这才是我们钻头科技工作者真正的荣耀。”

2000年以来,PDC钻头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昔日的“霸主”牙轮钻头日渐没落。与此同时,我国石油天然气开发的重点也开始逐步向深层、深水、非常规转移。面对新的难题和挑战,深井、超深井PDC钻头的个性化设计理论和方法,成了新阶段研究工作的重点。杨迎新带领新一代研究团队接了前辈的班,在金刚石钻头技术领域开展基础技术研究,奋起直追。经过10余年的努力,他们终于使金刚石钻头技术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不但研发了技术自主的PDC钻头、复合钻头个性化设计理论和方法,还与钻头企业协作,先后研发出硬地层PDC钻头、PDC-牙轮复合钻头、高温地热井钻头与配套工具等多项专利技术及系列化钻头产品,为我国“两深一非”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关键的钻头技术支持,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创新成果奖)一奖等。

从创业前辈到现在的年轻一代,钻头研究室团队已经历经了三代人的传承,三代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钻头技术这个阵地上。杨迎新说:“我们从老一代那里继承的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积累,更是一种为国家需要而努力担当的使命感。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每到关键时刻,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前冲。”

如今,经过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西南石油大学钻头研究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研发的钻头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还远销国外。目前,西南石油大学钻头研究室不仅是国内顶级的钻头技术研究平台(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还完成了多项行业或团体标准的制订,对钻头和钻井行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杨迎新看来,钻头研究室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是因为将创新和实践紧密联系,围绕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去创新,并在工程实践中对创新成果进行检验。杨迎新说,只有通过了实践检验的创新才是成功的创新。重视产学研协作和成果转化是团队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正是这样的努力,推动着我国钻头技术实现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研发和原始创新的新跨越,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杨玉凤 刘书宇 李扬洋 吴贝贝)

(图片由西南石油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