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 胡皕昱
暑假的一天,爸爸告诉我,要带我去看潜艇。“潜艇!”我听到这个消息一蹦三尺高,激动地问爸爸:“咱们要去海边吗?”爸爸神秘地摇摇头,然后对我说:“不是,就在咱们成都周边,你去了就知道了。”
爸爸开着车,上了高速,又走了一段水泥路,最后进入了大山深处,并在一处相对平坦的“盆地”停了下来。这让我越来越好奇了,山里面难道有潜艇吗?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孩子,这里不但有潜艇,还有咱们的星辰大海啊!”
在爸爸的带领下,我们下了车,来到一处小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写着“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爸爸指着这块巨石和后边的红砖房子告诉我:“这就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反应堆诞生的地方。”
1958年,中国正式走上发展核潜艇之路。为了保密,将一些研究机构放到我国西部,这也是为什么会在大山深处研究核潜艇的原因。沿着道路往前走,爸爸向前边指去,“看!那就是咱们今天要去看的核潜艇了!”我跑过去一看,果然,路边有一艘黑灰色的潜艇,它斜卧在路边,有好几十米长,一半隐没于“海面”,其实也就是地面下;另一半包括舰桥、舷窗都在“海面”上,恢宏大气,像真的一样!还有很多参观的人在旁边拍照。爸爸告诉我,这就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的模型。我也赶快挤进人堆,让爸爸帮我和它合了个影。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红砖房子,这里非常简陋,但又不失整洁。我们看着简介牌上的文字,这里就是我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赵仁恺院士等科学家的旧居。
几十年前,我们的科学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生活的,广场上的雕塑就是他们当年建设这个基地时的真实写照。祖国一声令下,彭士禄等科学家立马回国,8000军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山村里,肩挑手扛从无到有建设起了这样一个研发基地,又努力研发出了核潜艇的核心技术——核动力反应堆。爸爸说,因为保密,当年这里都不能有正式的名字,只能叫“九○九基地”,所以,这里的科学家一直隐姓埋名,家人都是后来解密后才知道他们的光辉事迹。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陈列馆和科学家精神馆,里面摆放着简陋的生活用品、办公设备等。看到此情此景我感慨万千,科学家真是了不起,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实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
在核科普馆,我还学习了原子、射线、核电站的原理,观摩了潜艇工作原理相关的小实验,参与制作了潜望镜模型,真是有趣极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离开的时间就要到了。我和爸爸往广场出口走去。广场上,一面巨大的红旗雕塑上方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金色的底座上是一些肩挑手扛的建设者。“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个彭士禄、赵仁恺以及一些我们不知道姓名的科学家、建设者的无私奉献,而大山深处这艘雄伟的核潜艇,正是科学家精神的写照,也是鼓励我们青少年不断努力前行的力量。正如广场上这面巨大的红旗,一直招展,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