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7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传统产业开“新花” 天河村里换新貌

遂宁射洪市洋溪镇天河村距离县城20公里,过去,因地形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群众致富门路缺乏,干部苦在心头,群众愁上眉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晴天尘土飞卷,雨天泥泞不堪。百姓生活烦忧,天河美名枉然。”

近年来,洋溪镇村两级紧盯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靶向”施策,逐步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现在这里有着怎样的新气象?带着疑问,笔者走进天河村,切身感受到了该村发生的巨变。

道路通了村民笑

“以前是泥巴路,现在修成了水泥路,房子也修好了,路灯也安好了,我们很满意。”村民杨贵炳说,天河村之所以有这样的“嬗变”,全靠党的政策好,也多亏了党的好干部。

杨贵炳所说的好干部,就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六年多来,射洪市残联先后派出了三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虽然人换了,但争取项目资金、引进扶贫产业、助力贫困群众脱贫的劲头一点没减。

“群众最期盼的是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我们便把这一点作为突破口,让大家树立战贫、脱贫的信心和决心。”“第一书记”罗清芳说,曾经的天河村,通村水泥公路长不足2公里、宽不足3.5米,且多处破损。全村通往8个生产社的社道公路全为泥土路,长约7公里。

在市镇村多方协调下,射洪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大力支持,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先后对通社的泥土路实施了硬化,群众的出行问题得到了解决。全村50多户参与了土坯房改造、农村CD级危房改造,群众安全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与此同时,争取资金200余万元,整修、扩容塘库堰4处,新建2处,土地整理200亩,建成排洪渠系4000米,昔日的旱片死角变成了“一潭清水”,为发展产业奠定了基础。

“五小”产业跑出“加速度”

“现在政策好,去年我又养了30多只鸡,种了100多颗核桃树,今年要力争养鸡50只,还要养几只羊,让生活更美好。”走访中,陈春模老人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新一年的增收计划。

去年以来,洋溪镇积极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产业发展上下好“绣花功夫”,精研细判、因势利导制定出台以“小家禽、小庭院、小手工、小作坊、小买卖”为主的“五小”产业扶持增收政策,助力稳定增收,补齐了疫情影响下贫困户收入的短板,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作为帮扶部门,我们先后派出3名第一书记,全脱产,吃住在村,和村民打成一片,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派出帮扶干部7名,坚持每周至少1次到村入户帮扶,主要是宣传政策、开展以购助扶、进行感恩教育等。”射洪市残联理事长陈伟说,六年来,市残联先后筹措资金50余万元,支持天河村改善生产设施条件,协调相关部门修通社道路、硬化村道路、增加蓄水池、建设排洪渠等,并帮助该村修建了大棚,种植羊肚菌及时令蔬菜;引进绿稻、黑豆等小杂粮,增加群众收入;每年还为村民发放鸡苗,鼓励他们发展“五小”经济增加收入。

连片发展打造果蔬产业环线

“天河村是典型的山地村,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村上因地制宜,在发展传统农业种植的同时打造了水稻制种基地。同时还在去年引进了农业生产大户,建了800头规模的生猪养殖场,群众在这里就业也增加了收入。”洋溪镇党委书记胡光武表示,下一步,天河村还要抢抓乡村振兴机遇,把已有的羊肚菌产业不断扩大,继续发展短平快的蔬菜产业,同时与周边村联片发展优质蔬菜水果产业,形成产业环线,巩固产业发展成果。

“水清地绿天蓝,楼房公路果园。宜居宜业宜人,天河流进人间。”如今的天河村,尘土飞扬、泥泞不堪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村里群众在感恩党的好政策同时又重新改写了民谣,告别“贫困村”之后,他们还要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声中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天河村年年“穿新衣”“换新貌”。(刘洋 贾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