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你看《流浪地球2》了吗?虽然它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情节并非“空穴来风”,是有基础科学支撑的,加上人类想象的美好愿望,你看懂了几个科技点?电影里又有哪些“硬科技”?一起来聊聊吧。
《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1》的“前传”,故事背景依然是因太阳膨胀,威胁到地球存亡,人类必须寻找新家园的“流浪”时代。今天一起来看看影片中的“硬科技”,从科幻设定回归科学,它们能实现吗?
◎利用重核聚变能量推动地球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是我们初中就学会的杠杆原理。在《流浪地球2》里用万座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开启“流浪之旅”,这是众多观众心目中的震撼场面。
研究核聚变能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介绍,核聚变反应是将两个原子核重新结合,生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的过程,其间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利用这一能量推动地球,用杠杆原理是说得通的。”
然而实现重核聚变绝非易事,重核聚变是采用硅等元素作为聚变原料,这样的聚变首先要克服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越重的原子核所带电荷越多,越难以产生聚变。
上世纪50年代起,科学家就开始试图模仿太阳产生能量,而现实中我们广泛研究的可控核聚变均采用轻核聚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造太阳”,相较重核聚变而言更容易实现。
可控核聚变是目前世界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已从实验装置进入实验堆和工程堆阶段。
◎“太空电梯”在太空中穿梭
高耸入云、连接天地的太空电梯运行场景真的震撼,以后乘坐电梯就能在太空中穿梭?
太空电梯的建造中,缆绳十分重要。一根合格的太空电梯缆绳需要具备如下能力:首先强度足够大,其次需要考虑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使用性能。
长期研究新型材料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管庆方认为,“太空电梯”代表着人类对材料极限性能的追求,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找到合适的材料用作电梯的缆绳。未来人类将不断突破材料的极限性能,发展全新的材料。
◎550系列量子计算机
电影中,拥有超强算力和自我意识的550系列量子计算机让人惊叹。“很显然,它已经是一台优秀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秘书长郭国平教授认为,未来量子计算有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就成功研制了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同年10月在“祖冲之号”基础上,优化后的“祖冲之二号”问世,有了更大的提升。66个数据比特、110个耦合比特、11路读取的高密度集成,最大态空间维度达到了1019。
一位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知名学者表示,距离科幻电影中所展示的应用至少还需要10到15年左右的时间。量子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有优异的表现,虽然尚未能达到民用,但我国量子计算机正稳步走上自立自强之路。
◎人工智能等技术参与人类生活
电影中,智能机器狗“笨笨”憨态可掬,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小平认为,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活跃在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目前,人工智能还未能真正完全以“人”的姿态参与你我的生活。但是,学习能力、感知能力乃至决策能力在一些机器人身上已有体现。陈小平认为,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必要采用和人的智能一样的工作原理?这对人类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