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22日,成都高新区召开产业培育大会,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培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产业培育政策)。该产业培育政策提出进一步深化产业培育机制,加快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构建四级梯度培育体系
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
成都高新区发布的产业培育政策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等主导产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链条,构建以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助推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培育。
产业培育政策提出,对首次认定的种子期雏鹰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被认定为一年爆发式增长、三年复合高增长、五年连续增长的瞪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2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3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认定的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给予企业管理团队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支持初创企业成长为雏鹰企业,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和房租补贴;支持瞪羚企业持续增长,连续被认定为瞪羚企业的,给予企业最高500万元奖励;支持独角兽企业提升效益,对符合条件的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对企业管理团队或企业给予补贴;支持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行业整合。
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提出,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重点对种子期雏鹰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进行市场化投融资扶持;每年设立2亿元新经济应用场景专项资金,对技术领先、市场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首台(套)新产品、新技术,经认定后,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
“我们将坚持市场化、精准化、精细化方向,突出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精准匹配要素资源,推动优质企业梯度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三年时间培育种子期雏鹰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150家、独角兽企业10家、平台生态型龙头企业5家,以本土企业培育发展塑造高新名片,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对“四派”人才提供“三五”支持
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该产业培育政策对产业载体提质增效给予支持:对经认定的孵化载体,每年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对5000平方米以下的前十名和以上的前五名,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支持;鼓励楼宇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经认定后,每引进一家给予楼宇运营方10万元一次性奖励。
“我们将打破过去普惠奖励方式,对政府载体和民营载体一视同仁,建立载体绩效评价、优胜劣汰的健康发展机制,根据孵化载体的实际贡献和企业成长质量进行评价奖励。同时,鼓励存量楼宇资源转化为孵化载体,聚集培育优质企业。”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是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我们将通过政策导向,最大程度激发高质量人才创业的动力和活力,让成都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筑梦沃土。”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台的产业培育政策将对“蓉归派”“学院派”“创客派”“海归派”等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三五”支持,即给予最高3年、500平方米创业空间支持,视团队规模提供5套以内的人才公寓,若所设立企业获得风险投资,最高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支持。
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
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
“当前,成都高新区正积极推进产业功能区和产业生态圈建设,而构建产业生态圈,核心目的是服务企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传统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存在三个痛点:政府掌握土地、资金、政策等资源,却难以动态精准掌握企业需求,更难以持续专注于某一领域产业发展;企业熟悉产业实情,洞悉自身痛点,但企业间联络分散,缺少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社会中介资源丰富,但供需对接难、交易成本高,难以有效服务产业。
为充分赋能业界共治理事会、培育产业生态圈,此次产业培育政策提出:每年设立5000万元业界共治专项资金,对围绕重点产业设立的业界共治理事会给予每家每年最高1000万元支持,用于开展规划编制、企业服务、项目促进、生态营造等,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实现“四个转型”,着力构建产业生态圈,为成都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