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3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预防口腔癌 远离“沉默杀手”(上)

口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承担着言语、吞咽和咀嚼等重要功能,若这一区域内发生恶性肿瘤且未能进行及时诊治,也常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因此,口腔癌的早发现、早诊断与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了人们健康生活的第一道防线。

什么是口腔癌?

口腔癌是指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它主要影响口腔内的唇、舌、牙龈、颊黏膜、口底等部位,当这些部位细胞发生恶变,就会形成口腔癌。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癌是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是鳞状细胞癌。口腔癌不仅会破坏口腔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还会导致进食困难、牙齿松动等。

口腔癌的表现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口腔黏膜方面,会出现长期不愈合的口腔溃疡。在口腔软组织上,可能会出现肿块或结节。

什么时候要警惕口腔癌的发生?

溃疡长期不愈。若口腔溃疡超过2周,且周围无刺激因素,同样有烧灼感、疼痛,这可能是口腔癌早期信号。

出现肿块。口腔内的隆起、赘生物、硬结等有些为良性,但要警惕恶性存在,尤其是菜花状的外突物。

黏膜颜色变化。正常口腔黏膜为粉红色,如变白、发红或发黑,有可能为癌前病变。

功能障碍。舌运动受限可能导致咀嚼、吞咽困难和言语不清,张口困难,牙松动、移位等。疼痛在晚期出现,多见牙痛、下唇麻木等。

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时会出现在口腔内症状不明显,但颈部淋巴结已发生转移的情况,此时应警惕癌症转移。

其他。鼻阻塞、鼻出血,一侧鼻腔分泌物增多;眼球突出、移位、流泪;面部肿胀、不对称;声音嘶哑等变化。

导致口腔长肿瘤的常见因素

口腔处于颌面部特殊的解剖位置,涉及语言和进食等重要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易受到损伤。肿瘤细胞是由于细胞控制基因的损伤和失控的细胞增生引起。以下是已知会破坏细胞控制基因并增加患癌症风险的常见因素:

基因突变。基因的突变可以抑制人体安全保护和修复DNA的能力。这些突变基因的副本可以遗传给子孙后代,从而导致其增加患癌风险。

环境元素。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中,或长期处于被烟尘、木屑、石棉和砷等污染的空气中也会增加患口腔癌的概率。

治疗原因。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用于抑制癌症在全身扩散的免疫调节药物的医学治疗,可能会对口腔的健康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引发肿瘤。

口腔源性原因。口腔检查,如残根、龋齿、 黏膜病等若未及时处置,也可能发展为口腔肿瘤。

如何预防口腔癌发生?

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和酒精都会刺激口腔黏膜,增加患癌风险。同时,减少槟榔的咀嚼,槟榔纤维粗硬,长期咀嚼会导致口腔黏膜反复受损,容易引发口腔癌。

饮食均衡。日常多吃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口腔黏膜的健康,特别是西兰花、胡萝卜等。

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可以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降低炎症引发癌症的可能。

定期检查。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以便能及时发现口腔内的异常变化,如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四川省肿瘤医院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