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眼下,正是爱媛陆续成熟的季节,在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五龙村的村坳上,种植户张建波在自家柑橘园里记录爱媛的甜度、根系、树势等参数,随后输入到手机内已制定好的柑橘种植指导方案中,为明年柑橘种植提供数据支撑。
今年41岁的张建波是标准的“理工科男”,作为质量工程师,他在浙江省打拼10余年,拿着高薪,工作稳定,却始终没有“归属感”。不想再做“候鸟”的他,于2016年毅然决然与爱人兰敏辞职回到丹棱,结束了双双在外工作的日子。
“回乡原因很简单,一是为了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二是家乡政策明朗,想要抓住这波种植柑橘的红利期。”张建波坦言,五龙村因为整体土壤原因,一直延续着传统粮油种植模式,这在以种植柑橘为主的丹棱县显得“格格不入”。要想改变传统农业的确很难。但坚守传统农业,他又心有不甘。
最终,经过商量,夫妻俩决定用在外工作赚取的第一桶金,在村上租下12户村民的40亩荒坡地,用于发展柑橘。他们请人垦荒、筑路、翻土、打机井,以每株12元的价格购买爱媛、春见等柑橘品种的小树苗栽下。
“我所在位置以前全部是荒坡荒地,杂草比我还高。”张建波笑言,看着眼前挂满枝头的爱媛,他满眼欣慰。荒坡荒地变成了充满期待的果园,这对于“门外汉”的他确实是一种成就。目前果园总投资100万余元,这两三年已回本80万余元,总体来说还处于亏本状态,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尤其是2023年他被四川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2023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重点培育对象,并于去年11月17日走进华中农业大学集中学习。身为“头雁”,他明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还需要不断去创新,去尝试,去打破,增强竞争力,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品质决定上限,成本决定下限。”张建波用一句话总结了他种植柑橘的心得。他常常扪心自问,3~5年传统种植柑橘可能还行,但是10年后呢?所以,今年年初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把刚刚开始大量挂果的春见全部嫁接成爱媛新品种。
在他心里,做农业与做工业是相通的,他一直用工业思维去做农业。“农业跟工业一样也是生产,只是产出方式不同。”张建波说道,这片仅仅只有30余株柑橘树的果园,今年他就试验了五六种种植方案。“希望筛选出最佳种植方案,为明年丰产打下基础。”
如今,张建波的果园,已经成为村上远近闻名的生态果园,太阳能杀虫灯下,鸡鸭鹅成群,柑橘树势强劲,枝繁叶茂……
“好产品根本不愁卖!”张建波说,千万不能用老思维来种柑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准。现在他没事就拿出《土壤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等专业书籍研究,为的就是提高柑橘质量,种出好果子。他家果园的树势好,相较于普通种植户产量要高20%~30%。
走上了柑橘种植这条路,张建波没有想过回头。接下来,他还想注册商标,抢占海外“蓝海”市场,把柑橘种植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发挥好“头雁”作用,带动更多农户共同富裕,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刘敬宗 王琴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