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8 期 / 第1版:要闻
李为乐:跋山涉水,守一方安宁


李为乐参加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表彰大会

或许我们常常思考,人生的每一次岔路,是坎坷还是机遇?或许我们也会疑惑,是继续坚持,还是及时止损、重新开始?或许我们正被繁杂琐事所困,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面对这些疑问,一位青年科学家用经历告诉我们:心无旁骛做好每一件事,机会将随之而来,谁都不会一直是那么差的运气。

他就是第十五届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李为乐。

李为乐和学生在野外调查合影

李为乐指导学生

珍惜机会

向地球深部进军

1982年,李为乐出生在安徽省太湖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并不优渥的家庭条件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想要早日立业的种子。求学生涯里,他总是最坐得住、最勤奋的那一个。走了很多路,吃了很多苦,19年后,李为乐顺利考上成都理工大学。

选择专业时,李为乐毅然报了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学科,满怀希望地憧憬着成为一名网络工程师。但现实却告知他被调剂到了全然陌生的测绘工程专业。

如何抉择?李为乐依旧收拾起行装。他说:“能够上大学很不容易,每一个机会都要珍惜。”

寒来暑往,读书时的他是同学眼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几乎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来学习英语,晚上熄灯后还要坚持到宿舍自习室复习一两个小时才睡觉。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都是通过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解决的。2005年,李为乐凭借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地球科学学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杨武年教授门下攻读硕士研究生。保研后的“拼命三郎”并未松懈:还未正式办理硕士入学手续,李为乐便主动放弃暑假,向导师询问能否提前进入团队参与项目。

这偶然的一问,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适值泥石流专家唐川教授调入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工作,急需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展项目研究。就这样李为乐被“送”到了唐川教授门下,开始了三年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的联合培养。矿物岩石学、地质地貌、地质勘察……实践中,他打开了地质研究的大门,尽情探索着地球深处的奥秘,也渐渐找寻到人生奋斗的方向。同时,当时国内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上的应用还不深入,李为乐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特点,一边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一边努力将所学应用到解决工程地质问题中,先后参与了丽香铁路、大瑞铁路遥感地质选线,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地质环境评价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这也为他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8年,临近毕业,李为乐正忙着写硕士毕业论文。那一年的五月似乎格外热,在繁忙而看似平常的一天,一场灾难来临了。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大地震震惊全国,山崩地裂就发生在一瞬间。

李为乐坐不住了。

“毕业论文一交就马上投入到灾后工作中,在震后1个月内作为主要人员完成了39个重灾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帮助救援力量明确各地受灾情况、锁定重点受灾区,为应急抢险指挥部、国土部门提供了很好的支撑。”由于成绩突出,李为乐破例以硕士研究生学历留校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测绘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质工程,虽是相关的三个专业,却是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当记者问到当时是否对未来感到迷茫,李为乐直言求学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努力把每个阶段的专业知识学好学精,并灵活应用到具体的科学研究中”。

心无旁骛、做好当下,也会是一条踏实的路。

山重水复

坚守柳暗花明时

迷茫是有的。

虽然有幸留校,但由于是年轻老师,资历尚浅,在刚工作的几年里李为乐很难申请到纵向研究课题。

矛盾也是有的。

承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横向课题,还是做更重视科研攻关、体现科研水平的纵向课题,这是摆在所有年轻教师面前的矛盾,李为乐亦不例外。

2014~2016年,我国启动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项目明确要求必须利用遥感技术,当时既精通遥感技术又有工程地质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较少,而有着学科交叉背景的李为乐赢得先机,先后承担了20多个县的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工作。

20多个县,一个县一个县的解译,一处地质灾害一处地质灾害的实地调研,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挑灯夜战,不仅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也让李为乐在实践中积累下一笔宝贵财富。“当时看起来这些课题科学性不强,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由于那段时间的工作积累,为我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地质灾害隐患遥感早期识别埋下了伏笔。”

心志坚定、脚踏实地,终究闯出柳暗花明时。

2017年,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了“天空地”三查体系,即充分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再结合地面调查来进行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工作。李为乐作为“三查体系”主要构建者之一,先后以技术负责人身份承担了西部山区约20万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隐患遥感早期识别工作,以及川藏铁路巴塘-昌都段、新疆独山子-库车高速公路、四川沿金沙江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遥感早期识别工作,逐步成长为该领域的青年专家。

言传身教

心唯大我育青禾

汶川大地震后,李为乐曾在博士导师的带领下赴汶川地震大光包滑坡调研。艰难爬行上山后,一行人被眼前的场景震惊。山顶是一片毫无生机的世界,草木不生、巨石遍布,就如行差迈错、误入月球。

大家沉迷于在这未曾所见的环境中调研。不一会儿,山顶开始出现大雾,很快就伸手不见五指,一行人在山上迷路了。大石头中的坑洞、可能出现觅食的野兽、急速下降的气温……危险迅速伴随而来。幸而同行的向导果断先行下山探路并带回了手电筒,这才让一行人得以安全返回。而返回时的导师已经体力殆尽,基本上是被几个学生架着下山的。“其实很早我们就可以下山了,但老师想看得更多、看得更仔细,这种专注的精神带给我很大的感触。”在导师的影响下,李为乐也致力于用一言一行来引导学生。

爬黄土滑坡,汽车坏掉,在下着雨的夜晚摸黑走出大山;寒冬时驱车一整天到青海玉树,直到半夜2点才找到一个荒芜的休息地,而这只是调研生活的开始……种种经历是艰苦亦是意趣。但只要条件允许,李为乐一定会亲自带学生到野外去,去核实遥感解译结果,去了解每一处地质灾害的现场特征,去揭开地质灾害的真实面目,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

面对未来,许多学生也会有迷茫。作为导师,李为乐总是很有底气:“我会以个人的经历来跟学生交流。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慢慢坚持,慢慢努力,机会会随之而来,你不会一直都是那么差的运气。”

“2017年茂县滑坡、2018年纳雍崩塌、2019年金沙江白格滑坡……过去种种还历历在目。我曾在连续熬夜时问老师是否觉得辛苦,李老师只回复了一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从硕士研究生留校到升任副研究员直至今日之教授,老师的成绩都是自己努力向上的结果,这也给予我相信细水长流、缓慢平和力量的信心。”李为乐的学生陆会燕说。

时光且长

做一辈子的地质人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现在的李为乐有着诸多荣誉。但这些光环背后,是黑夜中实验室、办公室里忙碌的身影,是野外调查地亮起的一抹灯光,更是调研路中辗转火车、汽车甚至徒步前行的颠簸和坚持。

从古至今,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从未停止。从大禹治水到地震仪,从灾害排查到强震预测,总是有一个又一个地质学者与每一场灾难抗争,守卫着每一寸疆土。抢下灾前灾后的一秒钟就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这是一种坚持,这份坚持让李为乐在多样的人生历程中选择了始终如一的追求和答案——地质人。

“未来我会坚持在这个领域,把我的专业充分发挥出来,打算就在这个行业干一辈子。”穿过种种,人生的坚守终会告诉你选择的答案。(本报记者 罗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