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 期 / 第8版:农村创新创业
毕六福:一生献给分水油纸伞


毕六福制作油纸伞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戴望舒的诗中,那把油纸伞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可见,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油纸伞既是千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又是人们寄托情感的物件。

 很多人一提到油纸伞,必言“苏杭”。事实上,油纸伞是全国普遍使用的传统雨具,在四川省泸州市就有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近日,记者走进泸州,见到了被誉为“中国伞王”的泸州毕家油纸伞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

接过濒临倒闭的伞厂

油纸伞在泸州已有400余年历史。清光绪八年(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者,而以分水岭所制最佳。”

文中分水岭便是位于泸州市江阳区的分水岭镇。在这里,一条古盐道穿镇而过,老街两边就是分水油纸伞厂的厂房,这里生产的油纸伞,被泸州人广泛运用。

毕六福的父母是当时泸县制伞生产合作社的工人,油纸伞打小就是毕六福的玩具和伙伴。“以前我把伞玩坏了,被我爸打过,后来又不小心弄坏一次,我就琢磨怎么修伞,让我爸看不出来,就这样渐渐喜欢上了制作油纸伞。”毕六福回忆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钢架布伞兴起后,油纸伞逐渐走向没落,当地年轻人纷纷南下务工,毕六福却选择当一名伞工,成了父母眼中的“逆行者”。1994年,工作颇有成效的毕六福被分水油纸伞厂的职工推选为厂长。“当时厂快倒闭了,一年只能卖出几千把伞,我不想丢弃这门手艺,还是坚持了下来。”

眼见家家户户做伞的分水岭镇一下没了人气,毕六福上任厂长后迅速采取对油纸伞提价、变卖闲置厂房等措施,将濒临倒闭的伞厂拯救于危难之中。但再多改革举措也难挽颓势。到90年代末,只有毕六福在内的几名伞匠仍在坚持。2000年,毕六福父亲过世。弥留之际,老人给儿子留下话:“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把手艺坚持下来。”

父亲的话给了毕六福信心,油纸伞厂也迎来申遗保护“三级跳”。2006年,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在2007年、2008年先后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毕六福也被推举为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他注册了“毕六福”油纸伞品牌,彻底改变了油纸伞没有品牌的历史。

创新油纸伞制作工艺

2012年,在毕六福受邀参加一档全国知名综艺节目之后,“中国伞王”的名号便和他绑在了一起。

盛名之下,毕六福开始自我加压。“他们喊我‘中国伞王’,我必须得制造一把‘中国伞王’才行。”说罢,毕六福从手机里拿出一张老照片:2016年,在广西省桂林市阳朔县,毕六福举着一张最大油纸伞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的证书,背后是一把直径16.2米、重达325公斤的油纸伞,伞面是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宛若“天上漓江”。

“伞王”从选竹到制作,经历不少曲折。“我们到纳溪区鼓楼山选竹选了半个月,得选4岁大的、直径比一般竹粗一倍的楠竹。”毕六福说。

油纸伞要用涂刷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而制作一把“伞王”,裱伞工作量可想而知。“当时伞面有处图案很模糊,我左看右看都不顺眼,想了想,还是全部扯下来重新做,觉得一定要把‘中国伞王’做到最好。”

“你看‘伞王’收拢的时候像不像火箭上天的样子?”毕六福指着照片中巨大的油纸伞说。为了制作它,毕六福找来工人,挖了一个3米余深、10米余宽的大坑,便于在大伞周围搭脚手架。忙的时候,一共要八个人一起制作。试撑伞阶段,厂里还租用了一辆吊车将伞吊起进行撑伞试验。制作过程虽然艰难,但最终这把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油纸伞还是成功完成。

“体量”上创纪录还不够,毕六福也想方设法在伞面花纹上动脑筋,让油纸伞更“接地气”,用更时尚新鲜的方式让油纸伞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以前都是用祖辈留下来的‘石头印刷机’上的固定花纹,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得创新,我就想到在油纸伞上植入植物和扎染元素。”毕六福拿出三把伞展示:一把米色油纸伞镶嵌有十几片绿色竹叶,一把米色油纸伞镶嵌有四叶草,另一把油纸伞由蓝色扎染工艺制作而成,也镶嵌有些许绿植,煞是好看。

毕六福说,他和儿子还打算制作油纸伞造型的台灯,在伞元素装饰上进一步创新,与市场接轨。

让油纸伞发扬光大

比起被叫“中国伞王”,毕六福更喜欢被人称为“毕师傅”。在伞工眼里,虽然毕师傅对制伞要求很严格,但他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也感染着每一个人。

“这门艺术能够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现在有很多人在我这里学手艺,但真正能够学成的十不存三。”毕六福说,油纸伞虽然在他的坚持下有了些名气,但要传承下去还是不容易。

有趣的是,受家人们影响,毕六福的儿子从小也热爱制作油纸伞。大学毕业后,毕六福的儿子回到家乡,从父亲手中接下了传承的棒子。毕六福也把一身技艺倾囊相授,使儿子成为了毕家油纸伞第七代传人。

“我的一生都献给了分水油纸伞。现在我儿子又为油纸伞注入了更新潮的时尚元素,还利用网络平台销售油纸伞,让油纸伞走出国门。”毕六福自豪地说,相信通过他和儿子的努力,一定会让油纸伞发扬光大。(魏冯 本报记者 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