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1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生态卫士”谌利民:40年坚守唐家河 从“门外汉”变“生态专家”

还有1年多就退休了。近日,笔者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以下简称唐家河)见到谌利民时,他颇为感慨。

1983年加入唐家河保护队伍起,谌利民一干就是40年。这40年,他从门外汉变成专家,参与、见证了唐家河生态保护发展。谈及自己干了一辈子的事业,谌利民表示:很骄傲,很自豪,保护我们的家园,有我一点贡献。

决定:

放弃安逸选择吃苦

1983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前身——唐家河保护区白熊坪建起了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是时,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教授等频繁到唐家河选点。为了培植本地研究团队,他从唐家河管理处挑选了几位年轻人,其中就有谌利民。

彼时,谌利民刚18岁,是唐家河保护区电站的发电员,工作压力小,收入也不错。而从事大熊猫研究,需要野外调查,长期在大山里跑,吃不好、住不好,谌利民有过犹豫。但胡锦矗教授的几句话打动了谌利民:谌娃,还是跟我去跑野外,研究大熊猫,我会教你很多生物知识。

作为青川本地人,谌利民对唐家河有着很深的眷恋,加之父亲是一名园林技术能手,从小便对植物、动物十分感兴趣。因此他决定放弃安逸,选择吃苦,成为大熊猫本地研究团队的一员。

意料中的,很快便到来。1983年除夕,唐家河迎来历史上罕见的一场大雪。巡查完毕返回时,已经在积雪里行进20多公里的谌利民体力严重透支,非常疲劳,本想靠着路边的岩石窝休息一会儿,谁知坐下便很快睡着了,寒冷失温,危险向谌利民袭来。幸好已前行1公里多路的队友折回,拖着他走出险境。要不是队友老哥,我的小命可能就没了。谌利民感慨道。

恶劣天气、遭遇野兽、路遇蛇群……对谌利民来说,是常事。辛苦换来甜蜜,在谌利民和众多生态人的努力下,经过45年的发展,唐家河森林覆盖率从70%达到现在的96.15%,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达到117种,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人与自然在此和谐共生。

坚守:

70%左右的动植物标本由谌利民带队收集制作完成

这篇序是我认认真真写了很久完成的。谌利民翻开放在办公桌上的《唐家河大型真菌图册》说。

在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之前,谌利民对动植物知识的了解并不多。要开展野外动植物保护,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做支撑,短时间内习得,要狠下一番功夫。

刚进入保护队伍的头几年,谌利民一边跟随专家教授实地开展调查,一边恶补各类专业知识。翻越无数个山头,蹚过数不清的泥淖,在胡锦矗教授的言传身教下,谌利民很快掌握了野外收集资料的技能和知识,成为野外调查骨干。随身携带的专业书籍翻来覆去查阅,书页都磨坏了边。为了系统学好知识,谌利民又多次到高校学习,最终成为自然保护与科研管理的行家里手。

经过多年的理论实践,在科研上,谌利民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0077月,谌利民带领5人到摩天岭区域开展中高山鸟类资源监测,发现了3只跟随白眶鸦雀、褐头雀鹛鸟群觅食的灰冠鸦雀,并记录下这一美好时刻。自此,唐家河四宝大熊猫、四川羚牛、川金丝猴、灰冠鸦雀全部亮相。

首次发现鸟类雪鹑并拍到影像资料,唐家河鸡形目鸟类资源由原来的10种上升到11种;首次在3822米高,与甘肃文县共有边界的流石滩上发现大熊猫粪便,刷新大熊猫生活痕迹高度;首次在大草坪区域,发现生长在高山流石滩和高山矮灌丛环境的全缘叶绿绒蒿,改写唐家河罂粟科植物种类记录……在谌利民的带领下,唐家河生态保护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不断刷新,硕果累累。

在唐家河入口处的唐家河自然博物馆里,70%左右的动植物标本由谌利民带队收集和制作完成。谌利民自己也先后撰写各类论文100余篇,并被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聘为硕士校外指导老师。

传承:

带领更多年轻人保护生态

从树皮损伤的高度来看,可能是四川羚牛。从留下的毛发判断,可能是斑羚。”“蹭了树的、有卧痕的都要记录。”“红外相机要安放在大型动物不易碰蹭到的地方。”……811日上午,谌利民带着几名年轻的巡护员开展野外巡护调查。

野外调查要记录哪些内容、怎样判断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如何安放红外相机……一路上,谌利民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野外调查经验,手把手传授给年轻人。

现在就想带一批年轻人出来,继续传承生态保护工作。随着年纪增长,谌利民想把一生所学向年轻一代倾囊相授。

在谌利民的带领下,如唐家河女子巡护队队长肖梅等年轻人,完成了《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活动节律及季节变化》《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群体活动研究》等学术研究成果。

肖梅表示,她和其他年轻同事一起,要接过接力棒,继续扎根唐家河,为生态保护做贡献。

临近退休,谌利民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到唐家河做志愿者,为游客讲解唐家河的动物、植物,讲述他们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生态保护,参与生态保护,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袁茹莉 乐虹辰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