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0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罗宝成:山村健康的“守门人”

罗宝成在卫生室接诊

“罗医生,我是二组的李帮才,我吃过晚饭肚子就疼起来,快支撑不住了。”“你先兑点淡盐水喝,我马上赶过来。”2月15日凌晨2时,正在睡梦中的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杏花村乡村医生罗宝成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他一骨碌起来,穿上衣服,背着药箱,骑上摩托车径直赶往3公里外的李帮才家,量体温、开药、打点滴,一直守到凌晨才离开……返回卫生站时,天已麻麻亮了。

“病人有求必应,无论白天深夜,我都不能有半点懈怠。”这是罗宝成从医那天起就为自己定下的“医规”。42年过去,当年的青春少年已步入花甲之年,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坚持出诊。

1979年,18岁的罗宝成在经过卫校学习和县人民医院实习后,回到了当时的纳溪区中心乡杏花村从事卫生员工作,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再后来成为一名乡村医生。42年过去,他已然成为乡亲们心中的健康“守门人”。正如村民王志刚所说:“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在杏花村罗宝成利用自家屋子改造的卫生站,只见一张很旧的桌子靠墙摆放着,血压计摆在上面。卫生室虽然小,可诊断室、药房和观察室一应俱全。走进药房,除了药品外,药架最上方放有两个红色药箱。罗宝成说:“这药箱跟了我半辈子,如今已经不用了,可它们毕竟是我从医40多年来的见证,我要好好收藏作为纪念。”

给乡亲们治病,罗宝成从来都是坚持随叫随到。只要有人需要,不管天气好与坏,时间早与晚,病人远与近,他都是背起药箱就走。与此同时,42年来,凡是罗宝成看过的患者,除了不收出诊费,有的连本钱都没有收够。每年下来,他减收病人的费用都在3000元以上。罗宝成还告诉笔者,由于他的诊所设备有限,很多病要到城里的医院做全面体检后才能对症下药,但早些年,少数贫困户有时连100多元的检查费都有困难,他就先掏钱给其垫上。“治病救人,这是作为医生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我经济虽不宽裕,但也要力所能及去做。”罗宝成说。

随着时代变迁,农村卫生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罗宝成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到健康帮扶、公共卫生等方面。针对村里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他一个季度都要上门随访一次,遇到特殊情况更是随叫随到。“对全村慢性病患者的情况,我都熟悉。”罗宝成说。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杏花村考虑到罗宝成上年纪了,不让其到一线参与防控,但他却主动请缨,每日为村民测体温、送口罩、做记录……在罗宝成的走访记录里,有这样一段总结:“2020年2月5日至4月25日,80天,走访34家107人,测体温1236次……”

现在,罗宝成的子女已长大成人,都有了稳定收入并进城安了家,很多人都劝他过点清闲日子了,但他依然坚守乡村、坚持出诊。问及原因,罗宝成说:“村里还有人住,他们还会生病,特别是一些突发急病,我待在村里至少能应应急,为他们到市区大医院就诊争取时间。只要身体允许,政策允许,我就要继续干下去。”但罗宝成也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找到一名年轻人来继承他的事业。“我愿意手把手、不计代价地培养他,只希望他把乡村医生这份职责担当起来,继续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周超文 文良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