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部决定自今年起,将每年5月确定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如何守护儿童心理健康?家长需注意这几点:
◎建立良好沟通模式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有利于亲子依恋的形成。
1.创造安全环境
提供开放、接纳和支持探索的环境以及家庭氛围。
2.给予关注和高质量陪伴
用专注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各种表达,经常分享彼此对事物的看法。
3.使用非惩罚性语言
不轻易否定、拒绝、责备孩子的消极行为,而是往更积极的行为上引导。
4.保持开放的态度
使用开放性问题和倾听技巧,理解孩子的感受与需求,也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与需求。
◎营造健康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会为孩子的社会化进程提供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正向的人际关系网。
1.陪伴孩子参与课外活动
陪伴孩子参与课外活动,可以为其带来多维度的乐趣和成就感。通过一起参与户外运动、竞技游戏、电影鉴赏等活动,能促进亲子关系维系,增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2.允许孩子表达真实情绪
接纳和理解孩子产生的负面情绪。当孩子自己难以调节时,家长应协助他们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
3.管理自身情绪
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每个家庭成员的情绪状态都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如果家长拥有乐观的心态,便会为孩子树立起积极应对生活挑战的榜样,并以此影响孩子的思考方式。
◎给予尊重与信任
家庭成员之间充分尊重与信任,共同营造稳定且安全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避免争吵和冲突。
1.尊重个人空间
尊重孩子的隐私,不擅自闯入他们的个人空间。例如,不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不随意翻阅孩子的日记本、聊天记录等。
2.接纳不同观点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即使与父母的意见不同,也给予理解。
3.尊重决策权
尊重孩子在适当范围内做决策的权力,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
4.倾听和支持
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孩子的问题和困扰,协助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避免习惯性说教、快速给建议等沟通方式。
5.尽力兑现承诺
遵守承诺和保持信任,尽力兑现给予孩子的承诺。如果没能实现承诺,可以和孩子沟通,以维护彼此之间的信任基础。
◎及时关注孩子变化
生活中家长要密切留意孩子的情况,当发现孩子与同龄人有较多不同之处或生活状态出现明显变化时,应及时与老师沟通,配合学校做好排查工作,以便家校合力保障孩子心理健康。
1.生理变化
孩子出现饮食习惯改变、身体不适、睡眠困难等情况。
2.情绪变化
孩子情绪状态出现变化并长时间未恢复。常见变化如睡前哭泣、焦躁、亢奋等。
3.人际关系变化
发现孩子变得孤僻,难以维持朋友关系等。
4.行为变化
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如突然和同学发生矛盾、不遵守规则等。
5.学业变化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走神、执行能力差等。
◎为孩子树立正确榜样
家庭是儿童向外探索、连接社会的桥梁,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育具有重大意义。
1.避免不良行为的影响
父母双方最好采取一致的教育模式,如对孩子的行为态度和学习要求、电子产品管理等建立一致的规则。
2.关注自身成长
不少家长的情绪会随着孩子的状态而发生改变,不仅自身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还会传递给孩子。因此,家长应关注自身成长,提升自身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学会应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陈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