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下旬,春和景明,恰是人间好时节。走进广袤田野,入眼便是机械化耕作、智慧化插秧、无人机喷洒……种种新装备和新技术的应用,让“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了具象化的表达。
这背后,亦少不了科协的助力:组织科技工作者、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农事指导,到基层开展农业技术专题培训,下乡普及农业机械设备专业知识……为农村、农业发展送技术、送资源。
资阳市科协
链接智慧农业资源
3月初,由省科协指导,省智慧农业科技协会和资阳市科协主办的“科创会·资阳行”智慧农业专场活动,通过链接省级学会资源,以“会前精准匹配、会中高效对接、会后跟踪服务”模式,为资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近年来,资阳市科协积极链接智慧农业资源,在促成项目合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智慧监测系统引入
打造柑橘产业优质品牌
柑橘产业作为雁江区的农业支柱性产业,长期受到病虫害防控效率低、生态平衡维护难、气候波动影响大等的制约。为解决柑橘产业面临的病虫害防控问题,资阳市科协“科服保姆”在“科创会进市州”基础上,通过链接省智慧农业科技协会资源,促成成都比昂科技有限公司与雁江区长寿柑桔协会达成柑橘产业绿色防控项目合作。项目通过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帮助果农掌握生物防治、物理诱捕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引入农业病虫害“五情”(墒情、苗情、虫情、病情、灾情)预警测报设备监测系统和AI数据分析,精准收集“五情”数据,实现对柑橘种植环境及生长情况的实时监测,为柑橘种植提供最佳方案,进一步提升柑橘品质,让农民增收。
专家现场把脉问诊
实现白芷标准化种植
资阳市安岳县拥有40多年的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历史,其中合义乡作为安岳县白芷主产区之一,白芷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年产白芷超5000吨。如何通过科学种植提高白芷产量和品质,是合义乡亟待解决的问题。
围绕上述需求,资阳市科协、安岳县科协联动,链接省智慧农业科技协会专家资源,邀请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蒋桂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董顺文组成专家团,到合义乡开展白芷标准化种植及病虫害防治专题培训,为白芷产量和品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合义乡丘陵地形特点及农户实际需求,专家以“理论讲解+田间实操”的形式进行指导。蒋桂华围绕《白芷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系统讲解了白芷种植选地、整地、播种以及水肥管理和采收加工等的注意事项,强调因地制宜优化种植密度、有机肥代替化肥等绿色种植理念。董顺文聚焦《白芷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对白芷根腐病、斑枯病及蚜虫等病虫害的识别技巧作详细讲解,着重介绍了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等绿色生态防控技术,并现场演示了低成本高效防治设备的使用方法。
接下来,资阳市科协将联合当地区县科协持续跟踪服务,依托“天府科技云”平台,建立“专家+合作社+农户”长效帮扶机制,助力合义乡打造白芷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推动白芷产业向绿色化转型升级。
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保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让柑橘、蔬菜等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果泥、果渣、尾菜等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肥、生物菌肥,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有效举措。
针对雁江区智慧农业环保项目需求,资阳市科协深度挖掘资源,促成四川渝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资阳市雁江区丰裕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达成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项目合作。项目围绕柑橘产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在合作社建设智能分拣系统,引进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理等技术,把柑橘次果、废果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转化率可达95%以上。据悉,项目投运后,预计可年处理废弃物1.2万吨、年产有机肥5000吨,带动上下游形成年产值5000万元的柑橘生态产业集群,推动丰裕镇11.8万亩的柑橘种植基地实现绿色升级。
作为资阳市雁江区首个智慧农业环保项目,该项目填补了当地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领域的空白,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科服保姆务实深耕
确保科技供需对接精准高效
一直以来,资阳市“科服保姆”聚焦供需两侧,深入挖掘区县需求,精准匹配科技供给,做实做优科技供需对接。
在农业废弃物再利用项目服务中,得益于“科服保姆”穿针引线,提供高效对接的全程精准服务,签约双方从首次接洽到正式签约仅用时22天。“2天完成资源需求对接,3天完成选址,5天完成3轮现地考察,10天完成可行性论证,全流程较常规周期压缩了70%。”雁江区丰裕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协会搭桥+挖掘供需+政府主抓”的协同机制下,成功破解了传统招商中信息不对称、项目选址难、审批周期长等难题。
下一步,资阳市科协将继续秉持“保姆式”服务理念,持续推进“科创会·资阳行”智慧农业专场活动后续供需对接工作。针对近期挖掘的雁江区稻虾科学养殖、安岳县柠檬水肥一体实施、乐至县“大蚕饲养及上簇管理”等专题培训,资阳市科协将做好跟踪对接服务,进一步拓展智慧农业在资阳市农业产业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以科技赋能农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奋力谱写资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刘奘言)
成都邛崃市科协
探索“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模式
为深化蜜蜂产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探究蜜蜂授粉技术对猕猴桃产业降本增效的积极影响,近日,由成都市蜂业学会、成都市畜牧兽医学会与邛崃市科协联合主办的猕猴桃授粉现场观摩暨蜜蜂授粉研讨会在邛崃市召开。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蜂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高校学者、农业企业及种植养殖户代表60余人参加。
活动首站设在邛崃市宝林镇李氏三一农场,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蜜蜂为猕猴桃授粉的作业场景,深入了解了蜜蜂授粉在提升猕猴桃坐果率、降低授粉成本、优化果品质量方面的优势。
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蜜蜂授粉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鸽分享了美国养蜂业规模化发展的经验,国家蜜蜂产业体系专家马卫华、高芸分别就“果蔬蜜蜂授粉技术应用”“蜂产业战略定位”作专题演讲。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推动蜂产业与种植业深度融合,是破解传统农业瓶颈、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关键路径。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蜂农与果农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更为后续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邛崃市在探索“生态农业+特色产业”模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既有利于提升猕猴桃产业的附加值,又促进了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省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邛崃经验”。(刘纪良)
近日,达州市劳动模范协会与达川区科协等单位联合开展达州市农业行业劳模工匠业绩交流互鉴座谈会。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月亮湾家庭农场及鹦鹉基地,了解了“农业+旅游+科技”的运营模式以及生态循环农业、数字农业管理系统的应用和成效,并现场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瓜果蔬菜。(张铧兮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