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4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腹膜后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 夏洪芳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和转移瘤。通常情况下,腹膜后肿瘤良性少见,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淋巴管瘤等。因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肿瘤较小时,一般无明显症状,当病变增大到一定程度而影响邻近器官时,才会出现相应症状。依据肿瘤的大概位置,是否推移相邻脏器、大血管,脏器、大血管移位的方向,以及与脏器间的脂肪间隙是否清晰,可判断肿瘤具体位于哪个位置。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腹膜后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1.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可明确肿瘤所在腹膜后间隙的解剖部位、范围和大小,根据腹膜后间隙内脏器的移位及病变与筋膜的关系,可判断其位置及所处的解剖间隙。通过CT、MRI还可判断肿瘤的病理结构和类型,MRI平扫肿瘤常呈不均匀密度或信号,其内可有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多表现为不均一明显强化。某些腹膜后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特征,如:脂肪肉瘤依其表现可分为实体型、假囊肿型和混合型,肿瘤常呈侵袭性生长,其中混合型表现为不均一密度并含低密度脂肪灶区,脂肪灶可被MRI 脂肪抑制序列所抑制呈低信号改变;平滑肌肉瘤侵袭性较强,易侵犯下腔静脉,肿块易发生坏死、囊变;神经母细胞瘤常有斑点状钙化,并易发生在婴幼儿或儿童;其他恶性肿瘤缺乏明显特征。

2.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腹膜后良性肿瘤通过CT、MRI扫描,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和邻近结构多分界明确,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多可强化。其中,脂肪瘤呈均一脂肪性低密度,MRI 特征性表现为 T1WI 高信号和 T2WI 中高信号,且信号强度与皮下脂肪相同,脂肪抑制序列上信号减低;囊性淋巴管瘤呈均一水样低密度,MRI 上呈 T1WI 低信号 T2WI 明显高信号影,囊壁光整,部分病灶有沿淋巴管走形区分布特征;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组织结构,常呈多种成分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肪组织、水样低密度区、软组织密度区和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囊壁和实性部分可强化;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可从水样密度到肌肉密度。

3.腹膜后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腹膜后淋巴瘤初期,CT、MRI显示腹膜后某一区域多个增大的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晰;病变进展时,受累淋巴结明显增大或相互融合呈分叶状团块,其内可有多发不规则小的低密度区。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后淋巴结肿大为主时,将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向前推移至其显示不清。另外,CT、MRI 检查还可发现盆腔、肠系膜、纵膈或表浅部位的淋巴结增大及其他脏器如肝、脾、肾受累的表现。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发生坏死的淋巴结内可见无强化的偏心性低密度或 T1WI 低信号 T2WI 明显高信号区。淋巴瘤增强检查还能进一步鉴别增大的淋巴结和血管影,并可显示血管被包绕和推移的情况。MRI 可鉴别淋巴瘤治疗后的肿瘤残留、复发与纤维化,若为纤维化则 T1WI 和 T2WI 上均呈低信号改变。

4.腹膜后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

腹膜后转移瘤在CT、MRI最常见的两种表现为实质性肿块或淋巴结增大。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部分腹膜后转移瘤是由椎体转移瘤扩展而来,CT、MRI 除显示软组织肿块外,还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的情况。淋巴结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缘清楚,多个增大淋巴结可融合呈分叶状肿块,推移或包绕大血管,部分淋巴结可发生坏死而至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增强呈轻度至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作者单位:攀钢西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