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腿部残疾,行动不便;丈夫带有同样残疾,一家人缺乏正常劳动力;家中育有两个孩子……在这样的负担下,她穷且益坚,不等不靠,不仅通过手工编织成功脱贫致富,还成为邻里学习的榜样,让人生之花绚丽绽放。她就是绵阳市北川县禹里镇大湾村村民王兴碧。
在四川省2018年社会扶贫工作推进暨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王兴碧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成为了“四川脱贫榜样”。
不畏艰难
靠草编技艺脱贫
40多岁的王兴碧,过去因腿部有残疾只能和丈夫埋头田间,艰苦劳作,收入微薄。2014年,王兴碧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靠要不是办法,有技在身才有出路。”当北川县残联、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办的技能培训班在禹里镇开办时,王兴碧看到草编活轻巧,在家坐着就能完成,暗下决心要学好编织技能,创造美好新生活。
培训班上,王兴碧学得很认真,但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没有手工基础,更没有美术和艺术基础,始终连最基本的手法都掌握不了。直到培训班结束,王兴碧还是未能掌握编织技巧。当培训老师了解到王兴碧具体的情况后,单独为她进行了技术指导,在培训结束时还送给她了几个做好的样品,教她使用手机并通过视频进行学习。王兴碧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勤奋,将这门技术学扎实。
回家后,丈夫也非常支持王兴碧,还上山林里为她砍了几背筐练习草编技术用的棕叶。从此,王兴碧白天忙农活家务,晚上就在灯下琢磨草编,并积极通过手机请老师进行视频指导。经过近两个月的刻苦练习,王兴碧终于做出来了20多只草编羊。之后,王兴碧爬了3个多小时的山路,坐了2个多小时的车,来到了位于北川新县城的草编公司。看着王兴碧编织的像怪兽一样的草编羊,公司本着鼓励她的想法,把这些草编羊回收了,并且让她跟随公司老师参加在其他乡镇举办的培训。
在随后的培训班上,王兴碧既学习草编技术,还学习管理方法。那时,王兴碧白天会起好几件编织物的头,只编一半,晚上熬夜编完,这样每天就能比其她学员多学几个花样。同伴们看了她十余天做的草编活大吃一惊,问道:“你哪有时间做这么多活?”王兴碧笑而不答,因为她知道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超常付出。
看着执着学习的王兴碧,公司决定让王兴碧在公司边学习、边上班。从此,王兴碧更加勤奋地忙编织,手指磨破了也咬紧牙关坚持着,终于完成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换。
学手艺的同时,王兴碧一直惦记着家。当年春节回家时,全家商量决定将家中田地转让邻居栽种,全家老小都到城里生活,孩子也转学到城里读书。到2016年时,王兴碧靠做草编每个月有了2500多元的收入,她家成功脱贫了。
情系桑梓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虽然离开了农村,但王兴碧时常惦记着家乡的乡亲。王兴碧对草编公司的负责人申请说:“我家乡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留守残疾妇女,希望通过培训,能够让她们在闲余时靠做编织活,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公司当即决定在王兴碧的家乡开设草编培训班。
由于道路不便,往返麻烦,公司让老师住在本地农户家,教大家学习草编技术。两个多月过去了,当地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在王兴碧的带动下,大多学习掌握了草编的基本方法,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做草编活。
目前,北川已有5位留守妇女走出了大山从事草编加工工作。其他的姐妹们也在家利用空闲时间加工草编产品,每月由公司统一回收。当她们提着一口袋草编产品挣取到较高的收入时,开心的笑了。“做手工编织不仅打发时间,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让我不再是家庭的负担。”跟随王兴碧学习编织两年的陈家坝小河村残疾人张文莲如是说。
学有所成的王兴碧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幻,编织工艺品也不断推陈出新,王兴碧边学习边创新,努力创作各种花样的编织工艺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通过不断的努力,王兴碧现在已经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经常作为老师到各地去讲学。为了让她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北川县残联和公司经常带领她参加各地的展会活动,开阔她的眼界,让她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她先后参加了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绵阳科技城博览会以及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同时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展、绵阳市残疾人艺术大赛。她创作的作品获得了两项优秀奖,并和团队一起获得了“第四届科技城博览会突出贡献奖”。同时,她参与了公司新产品的开发,一起申报作品版权专利100余项。
(周永珩 本报通讯员 田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