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0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扶贫路上的“绣花”人
——记四川省优秀驻村干部王迅



瘦小的身材、开朗的性格、严谨的态度……初次与王迅接触,得知一位来自城里的、帅气阳刚的小伙子已经扎根大山四年了,不禁让人佩服。

2015年春天,宜宾市清源水务集团公司的王迅,随单位职工到屏山县的乡镇出差,一次邂逅,被当地的美景所吸引,从此对乡村世界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当年夏季,王迅申请来到了屏山县,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锦屏镇栗子村扶贫工作中。四年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离开家来到100多公里外的山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从一名驻村队员成长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包村工作组长,村里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因工作突出,王迅先后获得四川省优秀驻村干部、宜宾市脱贫攻坚创新奖、屏山县优秀共产党员、屏山县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以村为家 与群众同吃同劳动

“既然选择了扶贫路,踏上了农村这片土地,就决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否则就是混天过日子!”王迅对扶贫工作认真而严谨。

“既然我们住在村上,就要与群众同吃、同劳动……”为凝结力量,增进干群关系,王迅经常组织扶贫干部参与到全村公共卫生清扫活动中,帮助群众疏果、除草、收庄稼、做饭、打扫卫生等,时刻以村为家。

“房屋质量关系村民居住安全,每一道工序必须过硬!”自从该村2018年聚居点项目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王迅每天组织人员,到现场督查建设进度和质量。在他眼里,村民住房质量远比自家装修房屋质量更重要,必须精细化管理,容不得有丝毫马虎。如今,该聚居点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栗子村,成为群众生活、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

满满信心 扶出美丽乡村

2018年,全县李子大丰收,但果子价格一度低迷,果农看到硕果挂枝头又卖不出去,很是无奈。王迅组织扶贫干部,一方面运用电商平台销售,一方面协调相关单位“以购代捐”,帮助全村销售李子,为果农增收近10万元。同年,栗子村入股该镇生猪代养场、游客接待中心,以股权量化形式进行分红,首次为全村人均创收16.8元,改写了该村无集体经济的历史。

以前,因村上用水困难,有些扶贫同志经常一周洗不上澡。王迅作为第一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底,多次协调相关部门,在去年彻底更换饮水管道,助家家户户饮用上了放心水。同时,协调相关部门新建蓄水池26口,彻底解决了全村灌溉用水问题。

四年来,王迅牵头制定出了全村脱贫致富措施,从队伍建设、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引导五个方面着手,彻底改善了栗子村生产、生活条件。

“如今,全村公路、园区耕作道、产业路得到了全面升级硬化,家家户户通上水泥路,幸福美丽新村已具雏形,并逐步形成以李子、桂圆、核桃、不知火等经济作物产业模式。”村主任简树友自豪地说,现在老百姓致富的信心十足。

他乡四载 舍小家顾大家

“爸爸,您辛苦了!”上个月,儿子偶然在电视中看到父亲王迅在村上帮助贫困户建房转运砂石镜头,一头扑在爸爸怀中两眼含泪地说道。此刻,再度勾起了王迅多年来在扶贫工作中的酸苦。

四年时间,王迅都在他乡工作,来回奔波超过4万公里路程,他深知仅靠周末和节假日陪孩子、爱人和父母是远远不够的,满满愧疚经常让他潸然泪下。

今年是屏山县脱贫摘帽之年,全县各部门派出大量骨干驻扎农村,全身心参与脱贫工作。在栗子村,王迅驻村时间最长、离家最远,大家都评价他像“打了鸡血”一样,不顾严寒酷暑,带头奋战在扶贫第一线。几年间,王迅跑坏了很多双鞋子,脚上磨起的泡破了又起,两年前安装村路牌时手上被洛铁烫的伤疤依旧未愈……

“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的热血青年形象在王迅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他用一言一行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退伍军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只有我们把心沉到最基层,才能真正懂得群众所想、所需和所求,我将继续用‘绣花’功夫,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一一落实下去……”在王迅心中,扶贫工作既充实又富有挑战性,对于农村美好明天,他信心满满。(刘波 程森 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