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4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卫星遥感技术:为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开一双“慧眼”


何彬彬教授。

全兴文副教授。

廖展芒副教授。

入春后,气候变得干燥多风,森林防火进入关键期。

过去,森林防火主要依赖人工值守、定点巡逻。但这种方式不仅耗费大,且效率低,难以做到全面、及时地监测。

如何更大程度解放人力,又能对广袤森林尽可能做到无死角实时监控?卫星遥感技术为森林防护打开了天眼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定量遥感团队依托定量遥感、时空大数据等理论与技术手段,解决了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预警关键要素——可燃物信息严重不足的难题,构建了一套集灾前高精度火险预报预警、灾时火情实时监测、灾后燃烧烈度精细评估于一体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森林草原火险、火情与灾情时空信息协同处理和实时动态服务,为应急、林草等行业部门提供了大范围、高精度、低成本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方案。

近实时:

每天提前预报火险

10分钟更新一次火情

如今,对四川省各市州的护林员而言,只要打开省域森林草原火灾预警监测网络的微信小程序,输入相应账户密码后,便能进入一张省内火险火情卫星地图。

点击下方的实时定位,附近区域火险等级便一目了然:极高”“”“较高三个等级的区域,分别在地图上用红、橙、黄三种颜色进行了标注。区域划分精细到每一个山头,让护林员做到心中有数,盯防重点区域,严管火源限制进出,有效防止人为失火。

当然,在森林地区,自然因素例如雷击引起的火灾不可完全避免。

如果发生火点,监测网络地图上相应的位置也会出现火焰的标识。放大该点位后,便可知晓其详细坐标和周边环境信息。

不仅如此,火险预警等级每天都会提前预报,火点监测每10分钟就会自动更新一次,省内火情动态文字信息则在页面上方实时滚动播放。

然而这只是该预警监测网络的一个层级。其权限主要向基层防火员开放,帮助其了解当天需重点监控的区域,提高防控的准确性。电子科技大学定量遥感团队负责人,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何彬彬介绍,不同层级会根据具体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权限,例如救援指挥层级,就能看到灾情蔓延趋势和受灾程度等信息。

森林草原火灾预警监测网络的运行后台,即整个预警系统的最强大脑,就设置在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其相当于一个数据中心和总控平台,接收并处理好气象、地形、可燃物等多源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再分发给前方网络各个层级。

凭借这颗最强大脑,整个预警监测系统发挥了三大功能。首先就是灾前早期风险精准预警,量化易燃程度多高;其次就是出现火灾后,近实时火点精准监测;还有灾后燃烧烈度精细评估。何彬彬介绍。

据了解,这套预警监测系统于2020年设计研发完毕,2021年正式全面投入使用。目前,该系统已服务四川、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为山地森林地区的火灾防控提供了支持。

破难题:

突破对弱敏感参数的遥感反演

森林里有无起火可能、风险有多高,主要通过可燃物含水率和载量、气象等条件进行判断。简单来讲,主要是看冠层枝叶和地面枯枝落叶是否干燥,且堆积的量多不多。何彬彬解释道。

含水率和载量的测定都会运用到遥感建模和动态反演技术。植被对不同波段的电磁波具有独特的反射、散射和吸收特性。团队成员、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全兴文介绍,研究者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森林遥感影像后,会反推出影像形成背后森林反射或散射的电磁波能量信息,从而估算森林相应参数。

在遥感模型中,以往研究通常选择反演敏感参数,而可燃物含水率和载量是相对弱敏感的参数。

我们攻克了这一类弱敏感参数遥感反演的难题。卫星接收的数据传输过来后,后台就会实时地进行分析处理。全兴文介绍,研究团队实现了对这种复杂多样、异质性植被情况动态感知,真正从火灾形成机理角度出发,做好防火预警。

除了可燃物的含水率和载量,火灾的形成与周遭地形、气象以及人文活动密切相关,是多维度、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研究团队将实时气象数据中的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地形数据中的海拔、坡度、坡向等因素,以及可燃物数据中的种类、分布、含水率等关键信息进行融合,开展时空大数据建模,实现了对目标区域的实时滚动火险预报预警。

和电视上看到的气象火险预报不同,我们的预报充分考虑了可燃物多维度信息,会更加精细。何彬彬表示。

测碳汇:

为灾后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火情发生时,对热异常的近实时监测也是该系统的另一大功能。

系统会利用卫星搭载的遥感传感器,对火点的辐射功率、温度等变化情况进行动态感知。尽管传感器远在万米高空,也能够捕捉到地表的红外辐射,从而精确测量温度异常。

结合卫星传回的实时图像,研究者能更直观掌握火点范围的变化。火情信息第一时间传至当地后,也能指导相关应急部门进行无人机实地探查。

此外,一些重点敏感区域会布设地面传感器,方便更快地对早期林下出现的险情进行全方位立体监测。但地面传感器不可能大面积进行布设。一是成本高,二是偏远林区通信弱,难以实时传输监测信息。何彬彬说。

因此,将卫星遥感技术应用于大范围的火情监测,更为可靠。但面对西南山区云雾多、地形切割强烈的特点,该技术暴露了一些局限性。

卫星给地面拍照后,呈现出的多为二维图像。但山区地形起伏大,目标点位在图像上空间位置很可能会发生偏移,且平面距离和实际距离有较大误差。如果有云雾遮挡,还会造成成像的不清晰。何彬彬表示,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研究团队在空间位置精度上作了一些技术校正,但目前仍在持续精进。

火灾发生后,同样基于遥感卫星反演技术,结合可燃物载量、地形地貌等信息,系统还能对火灾燃烧的面积、森林植被烧毁程度进行评估。

这一过程中,还会涉及对森林碳储量变化的测定。

利用光学遥感和激光雷达等技术对中国森林碳汇监测,本就是研究团队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者通过获取、分析森林植被的生长状况、生物量变化以及碳循环过程相应的数据,就能计算出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存能力。

而遭遇火灾后的森林,因生物量燃烧和土壤碳损失导致碳汇能力骤降。我们会去测定燃烧了多少生物量,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以及剩下的碳储量。后期还会跟进森林自然恢复进度,掌握碳汇能力恢复情况。团队成员、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廖展芒介绍,相关测定工作也能为人工干预的森林碳汇恢复提供支持。

谈布局:

构建更智能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

何彬彬和研究团队对于森林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未来的升级计划,离不开两个关键词:精细化和智能化。

火灾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影响因素值得细究。何彬彬举例,地表火蔓延至树冠层后,破坏速度会更快更强。但地表和树冠基底之间还有一段树干的距离,树冠离地面的高度和微地形都会影响蔓延的速度。

他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可使系统实现对局部冠层-树干-地表的三维结构的监测,从而更精确地预判火灾蔓延路径和趋势,更早地捕捉到火势跃迁的信号。

针对光学遥感技术的局限性,研究团队也在考虑改进的办法。比如之前提到,光学遥感穿透力弱,一有遮挡就无探清地表。而像SAR(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穿透力强,可用于获取遮挡物下的信息。廖展芒认为,每项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相互协同互补,有望进一步提升复杂环境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整个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也深度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例如火险因素的分析和预报,涉及了大量的人工智能算法,火点的动态监测也应用了深度学习技术。

但何彬彬觉得系统的大脑还不够智能。现在卫星传回数据后,我们在后台会实时预处理后,再将各类专题信息要素融入模型进行计算,数据处理这一流程花费的时间需要一、两分钟。预计今年下半年,团队会推出系统的2.0版,实现从数据到识别预测的一气呵成他透露。

不仅如此,何彬彬团队正在逐步完善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导,在重点区域结合无人机智能监测和地面传感精细化实时感知,空、天、地多维度、一体化的智能监测预警体系。(杨晨 罗莎)

(图片由电子科技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