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9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大竹县:“贷”领贫困户奔“钱程”

626日,达州市大竹县八渡乡华兴村,汪祖元老两口忙得不可开交,不仅要管护自家20亩葡萄园、两亩菜园,还要喂养200余只鸡鸭。“多亏了银行这5万块钱的贷款,我家才能发展起产业来!”看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汪祖元脸上乐开了花。

金融扶贫,是大竹县脱贫攻坚的一个新举措。自2016年以来,该县形成的“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金融扶贫模式,加快了全县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步伐。

“活水”灌溉

贫困户发展不再难

2014年,汪祖元的儿媳患重病,欠下近80万元外债,因此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汪祖元一家人虽然不甘现状,但是没有启动资金,咋办?2016年,该村第一书记唐波到他家商议脱贫路子,并积极联系银行,根据汪祖元家的信用等级,他从银行拿到了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自此发展产业没了后顾之忧。

2014年,人民银行大竹支行牵头对全县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自愿申请参加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村风控小组按照贫困户诚信度、家庭劳动力占比、家庭成员掌握劳动技能、家庭人均纯收入四项指标进行评议,经乡镇审核公示后,提交合作银行审定并授信。合作银行对符合条件的“信用户”,根据评级授信额度发放贷款。

“在我们村,和汪祖元一样,利用信用贷款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有53户。”唐波介绍道。

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4.34亿元,109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国家贴息贷款,大伙儿有了创业资金,引来了“金融活水”,有的搞养殖,有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之树越发茁壮。

“去年,我家净赚了6万多块钱,终于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了……”汪祖元兴奋地说道。

信贷助力

贫困户吃下“定心丸”

“没有蒋主任,我都不晓得现在是咋个样子哟!”石子镇民主村十组贫困群众张孟成一脸感激。张孟成口中的蒋主任,是该村驻村农信员蒋旭东。

为了破除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缺乏资金这个瓶颈,大竹县在全县70个省定贫困村每村增派1名驻村农信员,为贫困群众提供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政策咨询、信贷管理等服务。

“蒋主任多次到我家来,反复给我讲解国家的金融扶贫政策,鼓励我通过发展生产改变现在贫穷的生活。”张孟成介绍,2017年,在蒋旭东的动员下,他在银行贷了2万元国家贴息贷款发展西瓜种植。

“去年,我种了10亩地的西瓜,有两万多块钱的收入呢!”张孟成喜滋滋地说,“今年,我又贷了4.8万元,种了30亩西瓜、10亩辣椒,收入肯定比去年翻几番!”脱贫路走得顺,小康路也在眼前,年近五旬的张孟成像个小伙子一样意气风发,张罗着又去管护他的“致富园”了。

金融搭桥

创新机制促就业

“我这么大的年龄了,公司还要请我当清洁工,这样的好事做梦都想不到哦!”月华镇九银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76岁的焦云修老人告诉笔者,通过县金融办和镇政府“牵线搭桥”,他成了企业的一名保洁员,每月能拿到500元的工资。

大竹县创新“企业(专合社)+贫困户+银行”模式,银行充分运用扶贫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利率优惠,加大对扶贫企业的信贷投放,鼓励企业同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就业合同,带动贫困户脱贫。

2017年,大竹农商银行向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发放了“蜀信·税农贷”400万元,支持其发展苎麻深加工、更新生产线。企业在乡镇建立、扩大苎麻种植基地,带动种植户近2万人。

“这样一来,贫困户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加快了脱贫步伐,企业也通过扶持贫困户获得了扶贫优惠贷款。”县金融办相关工作人员说。

(王晓林 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