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7 期 / 第3版:地方报道
营山县:撂荒地“长”出新希望

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今年以来,南充市营山县把撂荒地整治工作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聚力撂荒地专项治理,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确保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经排查发现,营山县撂荒地达6.07万亩。截止今年上半年,已组织复耕3.12万亩,占全部撂荒地的51.42%。

四级联动

打响复耕攻坚战

近日,笔者走进小桥镇龙岩村五组,只见挖掘机正一边平整土地,一边修整产业便道。“几个月前,这片田地里的杂草有半人高。”据龙岩村党支部书记黄竹清介绍,通过组织复垦,目前已有120余亩撂荒地成功栽上了水稻、大豆等农作物。

撂荒地的成因各不相同,但产生的浪费却不容忽视。去冬今春,该县组织乡镇联村干部、村组干部、驻村帮扶组成工作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对撂荒地进行逐一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再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县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成立撂荒地核查小组,最终统计全县撂荒地面积约为6.07万亩。

为确保农业增效,该县将撂荒地治理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来抓,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的通知》,召开农村撂荒地整治工作推进会,在全县农村范围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工作规范,掀起了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农民主动参与的攻坚战役。

一地一策

撂荒土地重现生机

“上半年种大豆,下半年栽油菜,这2亩地今年应该能增收1000~2000元……”木垭镇锡山村村民李绪文向笔者介绍,在撂荒地整治之前,自家的这2亩土地因地势偏远、交通不便,便无心耕种,致使地里荒草丛生。

为治理撂荒地,锡山村自筹资金修通了产业便道,现在,三轮车、旋耕机能直接开到田间,耕作变得轻松不少。针对像李绪文家这样因耕作条件缺失而撂荒的土地,该县采取统筹使用劳力、机械等资源的办法,鼓励农户积极申请农机购置补贴,采用机械播种、收割,实现“农户自我复耕一批”“统筹劳动力帮种一批”。

基础设施配套是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对此,该县围绕“水、路配套”和“服务配套”两大关键做足文章,千方百计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今年以来,该县鼓励村集体采取先行自建农业基础设施与项目申报支持并行的建设方式,新建产业路10公里,修建山平塘、蓄水池20口,调集旋耕机、挖掘机等机械100余台。

近日,在小桥镇白岩村,撂荒已久的两块山坡也换上了绿装。今年初,村里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给大家算了经济账、社会账、发展账,动员群众流转撂荒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此外,该县还按照“农户自种、大户扩种、业主流转、集体兜底”的思路,制定了“一户一策”“一地一策”的复耕方案。目前,全县183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撂荒土地复耕行动中,成功复耕土地集体经营1.62万亩、自我复种0.8万亩、委托帮种0.7万亩。

提升效益

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土地开荒和撂荒地复耕,如何有效提升产出效益成为了我们正在探索的课题。”据西桥镇党委书记邓鑫介绍,西桥镇通过鼓励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现已形成黄梨村90亩中药材示范区,太极村、新河村、黄梨村500余亩大豆种植示范区……通过规模经营、连片打造,成功实现撂荒地“变废为宝”。

此外,新河村将撂荒地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村干部牵头、村致富带头人入股,成立了营山县新鑫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种植。这样一来,村民不仅能获取补贴,到合作社打工还能挣工资。目前,新河村已全面完成复耕复种任务。

“我们充分发挥驻村农技员、农技巡回小组的作用,对撂荒土地采取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分类复耕。”营山县委副书记杨佳介绍道,全县还结合“22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配套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利用撂荒土地发展粮油产业3万亩、经济作物0.12万亩。(邓斐 杨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