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0 期 / 第3版: 地方报道
广安区一稻双收,10万亩再生稻头茬开镰

本报讯 连日来,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千亩再生稻示范片迎来头茬收割,随着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田野间,稻穗入仓的哗哗声与农户的笑声交织成丰收乐章。

近日,在花桥镇冲锋村周勇的霖聚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场里,收割机慢慢驶过,饱满的稻谷经过脱粒、清选,化作金灿灿的稻谷,再顺着传送带倾泻而下。稻田旁,周勇望着装满稻谷的货车,脸上笑开了花:我们的再生稻第一季亩产能达750千克,第二季的干谷都有200300千克。同比其他水稻,头季稻一亩多产100150千克,两季总共多产了两三百千克。

周勇口中的再生稻,是甬优4949”品种,它属于密植型再生稻。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结实,可实现一次播种、两季收获,既省工又增产。周勇告诉记者,想要再生稻丰收,科学管护很重要。在头季稻收割前1015天(抽穗后的710天),要施一次离芽肥,收割后的稻茬留2530厘米并立即灌水,每隔35天还要施一次尿素进行催苗和提苗。

水稻能实现双份丰收,离不开科技护航。今年,花桥镇联手四川大学任万军教授团队,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护、收割,全程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此次的水稻实测,相比于使用传统水稻种植技术的田块,亩产提高了150千克左右。花桥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帅帅说,下一步,将总结相关种植经验在全镇推广,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确保水稻稳产增收。

从稻穗饱满的田间到笑意盈盈的农家,再生稻不仅让土地发挥出双倍价值,更成为广安区粮食稳产、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如今,全区10万亩再生稻田正孕育着第二季丰收的希望,在金秋大地上续写着科技兴农的增收故事。(廖小兵 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