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7 期 / 第1版:要闻
羌族小伙与七彩山鸡齐飞
——记四川省第二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祁富云

 

祁富云向记者展示他的野鸡苗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阿坝州理县杂谷脑镇玛瑙村,一阵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传入耳中。循着音乐声来到理县富裕野鸡驯养专业合作社,偌大的院子里养着1万余只七彩山鸡。“给野鸡听音乐不仅成长快,肉质也更为鲜嫩。”合作社理事长祁富云说,这是他的独门绝技。

祁富云以实际行动服务民生,自强不息发展种养业,全力投身脱贫攻坚,依托富裕野鸡驯养专业合作社、云谷农庄家庭农场,引领带动贫困村民“斩穷根摘穷帽”,在今年初举行的四川省第二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了“脱贫攻坚特别奖”。

三次创业

坚持理想不放弃

祁富云出生于1980年,理县蒲溪乡奎寨村人。这个80后羌族小伙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三次养野鸡,前两次都以失败告终,几十万元的投资化为乌有。不过他并未因此放弃,十年来不断学习,终于有了今天的成绩。

蒲溪乡是省定贫困乡,祁富云出生于高半山农民家庭,多年来一家人的生活仅靠几亩田地的微薄收入维持。1997年,从小不安于现状的他,决定走出大山到外地打工,改变贫困面貌。多年来,他先后到薜城、红原、马尔康、成都等地,砌过墙、学过厨,还挖过虫草、开过铺子……“那些年,虽然艰苦,不过艰苦的务工生活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磨炼了意志。”祁富云说。经过多年的打拼,他赚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桶金。

5·12”地震后,国家灾后重建政策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这也让灾区农民在发展产业上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从小生长在大山深处,喜爱山山水水的祁富云,决定回乡创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祁富云接触到野鸡,从此对养殖野鸡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他开始上网查看资料,经多方了解,在汶川县水磨镇承包了50亩退耕还林地作为养殖基地,买来5000只鸡苗开始饲养。却因经验不足,鸡死了很多,加之又没有销售渠道,投资的30万元资金化为乌有。“当时感觉好挫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却又无能为力,但我还是坚信,有理想就应该去实现,不管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祁富云说。

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祁富云开始总结经验,不断学习,他决定为自己的理想再赌一次。2011年,回到理县后,祁富云重新开始养殖七彩山鸡和土鸡。“理县境内峡谷幽深,山体高大,坡谷陡峭,植被茂盛,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差异显著,春夏季降水量多,冬季无霜期短,很适合养殖七彩山鸡。”祁富云说。然而,冬季的一场大雪压垮了养殖场内的防护网,100余只野鸡全飞走了。眼看着他所有的投资和努力瞬间化为乌有,家人劝他放弃养殖,不过他却不甘心。“其实当时我非常迷茫,但是又不能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就这样倒下了。”祁富云说。于是,他变卖了自己在县城的住房,并在县农村信用社贷款10万元,开始了第三次创业。20124月,祁富云登记注册了理县富裕野鸡驯养专业合作社,以养殖野鸡和跑山鸡为主,林下种植天然绿色农产品为辅。

发展壮大

探索循环种养模式

有了前几次的失败经历,祁富云不断吸取经验教训,特别注重培训、学习。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上网查资料、到各处考察,还自费到成都学习了一个多月。

有了技术支撑,祁富云养殖的野鸡开始产生效益。于是,他积极鼓励当地农户发展野鸡养殖,合作社为其提供“三免”服务(免费提供技术、免费上门指导、免费提供销路)。

为拓展销路,祁富云先后参加了农博会、西博会,有效提高了产品知名度,逐步开始了订单销售。

合作社逐渐有所好转,但祁富云没有停歇,他开始着手思考建立完整规范的林下养殖管理体系,探索“短、平、快”养殖模式。

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养殖出更多有机、绿色、无污染的野鸡和跑山鸡,祁富云又在理县流转50亩土地种植玉米,作为养殖野鸡和跑山鸡的纯天然饲料基地。

20138月,祁富云创办了理县云谷农庄家庭农场;2016年底,承包了甘堡乡联合村集体高山撂荒地180亩;2017年,投资50余万元,改善基础设施,种植了红富士苹果、红脆李、冰糖李等特色水果10000余株,通过养殖野鸡产生的有机肥推动种植产业,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同时,依托甘堡藏寨AAAA级景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祁富云坚信,科学的循环种养模式一定会对产业化调整起到推动作用,不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还可以有效地改善高半山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也对振兴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国家有机和无公害标准,祁富云做到在养殖过程中,绝不用任何催长肥和药物。同时,为确保产品品质,合作社建立了种植技术跟踪和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种养殖技术指导,以农家肥种植出有机、无公害、纯天然的绿色蔬菜、林果产品。

祁富云介绍,如今的合作社集生产区、行政区、生活区为一体,分消毒室、更衣室、蛋库、育雏室、兽医室、发电室、仓库等多个工作区。采取舍饲和林地放养的喂养方式,让野鸡们在林地里自由捕捉林间昆虫、杂虫(籽),同时又辅以配合饲料进行人工补饲。“经过1个月孵化、3个月喂养,今年合作社已出栏野鸡4000余只,实现经济效益45万余元。”祁富云介绍,野鸡主要销往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沟等地。“由于野鸡蛋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即便是2.5/枚,也总是被消费者抢购一空。”祁富云自豪地说。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2015年,祁富云注册了阿坝州羌仙野味生态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修建了定点屠宰加工厂,完善了冻库、检验室、办公室、库房等设施设备,设立了屠宰生产线、加工生产线、包装生产线,并注册了“羌仙野味”商标。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如今,合作社已养殖七彩山鸡10000余只、土鸡5000余只,辐射农户480户,除了理县,还涉及小金、金川、马尔康、茂县等地农户,培养农户养殖合作社10户。2016年,理县富裕野鸡驯养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祁富云也先后获得“最美理县人”“理县科技带头人”“阿坝州返乡创业明星”等殊荣。

助力脱贫

成为贫困户的“亲人”

富起来的祁富云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希望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为此,祁富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坚持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召,鼓励贫困户从事小家禽畜养殖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促其实现就业、早日脱贫。

2016年初,合作社不仅免费为蒲溪乡的5个村寨送鸡苗,还为下孟、薛城、古尔沟、杂谷脑等乡镇的农户送鸡苗5000余只,合作社年底回收3万余只鸡和1.5万余枚鸡蛋,收益达300余万元。仅此一项,合作社社员最高收益达3万余元。今年,他还计划为全县13个乡镇的1249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3万余只,争取惠及更多乡邻。除提供鸡苗外,他还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开展林下养殖技术培训,指导农户进行成本核算,引导他们适时买卖,增加收益,做大产业。

联合村是理县今年拟退出贫困村。仅土地流转,一年就为该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余元,村里所有贫困户和部分外乡困难群众长期到云谷农庄家庭农场务工,年底人均收益达数千上万元。看到撂荒地变果园,附近熊耳、小歧等村20余名外出务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发展起了种养业。

杨林军是蒲溪乡色尔村贫困户,祁富云不但为其免费提供鸡苗30只及2袋饲料,还为其读初中的两个孩子给予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并为其爱人提供就业岗位。甘堡乡联合村的罗全香是一位单亲母亲,一人带着3个智力残疾的孩子,生活极为贫困。祁富云不但为其提供了就业岗位,还把她的二儿子安排到云谷农庄家庭农场务工。有时祁富云还会带他到县城买衣服、下馆子。长时的相处,祁富云成了这个孩子的“亲人”。一段时间不见,就会接到孩子打来的电话,说“我想你啦”。

祁富云还常常为种养殖贫困户送鸡苗、送技术、送信息,提供就业岗位,销售农特产品。时常与他们拉家常、说政策、讲和睦、话发展,教育引导村民主动作为,用辛勤劳动换来幸福生活。“盘活这方土地,带动经济发展,只要努力坚持,就会成功!”祁富云信心满满地说。当地一位养鸡的老大妈由衷地对记者感慨:“祁富云来了,我们的生活都好了!”

在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社采取“六统一”(统一建设、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销售)模式,积极鼓励贫困户从事野鸡养殖、跑山鸡养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养殖质量监督管理,并与养殖户签订产销合同,对回收成品进行严格检验并加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如今,合作社辐射全州农户48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0户,带动劳动力960余人实现就业。“我坚信以后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大家共同养殖野鸡致富,让高半山飞出更多的‘金凤凰’!”祁富云说。

(张文兰 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