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5 期 / 第5版:科协之窗
让居民“转角遇见科学”
上海市科协探索打造“社区书院”

日前,在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街道“社区书院”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党建活动。在老师的讲解下,十几位白领戴上VR眼镜,“走入”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中国核潜艇博物馆……重温革命峥嵘岁月。两年多来,“午间科普一小时”已经打磨成这家“社区书院”的经典品牌。

如何将“零敲碎打”的科普活动变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在由上海市委组织部、市科协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科协建设的意见》指导下,上海市科协开启了扎根基层打造“社区书院”的探索。目前,全市215个街镇已建成131家“社区书院”。

“双减”之后何处去?

“社区”开门迎客来

杨浦滨江5.5公里岸线中心的电站辅机厂站,是上海市民、各地游客时常光顾的“红色打卡点”。如今,它又多了一个新功能——大桥街道“社区书院”。去年底,书院开出的首场活动——小夜灯制作,吸引来不少好奇的市民。大家经过一番动手拼装,水晶球、原木底座、卡通摆件和小灯串组合成了一盏会飘雪的小夜灯,成就感满满。

“‘社区书院’的活动免费向市民开放,寒暑假期间,我们会集中向青少年提供科普内容。”大桥街道工作人员梁艺琳说。据估算,仅这一方小小的“书院”,即可辐射街道辖区内社区、园区、商区的1.5万人群。

同样在寒假期间,枫林街道“社区书院”的品牌活动“STEM机器人搭建”的名额被“一抢而空”。课堂上,老师们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带领萌娃走近机器人的世界。当孩子们玩转AI拼搭时,家长们也没闲着——隔壁房间里,科学老师正在给他们作科普讲座。

科普资源哪里来?

“科普经理人”来“送货”

依托于各街道建设的“社区书院”,其科普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如何让资源不那么丰富的街道也能开得红红火火?上海率先探索“科普经理人”模式,搭建经理人、策划人和科技志愿者三级体系:经理人听取社区需求,并“发单”给策划人;策划人策划项目、设计流程、把控质量;科技志愿者负责资源项目落地执行及社区书院的日常管理,为书院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这一套“组合拳”不仅让社区科普“活”了起来,还发展出了“点单”模式。“科普经理人”沈韵介绍,不久前,大桥街道摸准年轻人喜好,准备举办一场桌游科普活动,形式定了,但内容开发却非书院工作人员所长,于是他将需求转给了以做科普游戏见长的“洛克城市”。一周后,一款养生主题的桌游送到了大桥街道,生动的形式、有趣的玩法改变了社区居民对科普的印象。

去年,在“科普经理人”的帮助下,江苏路街道挖掘出曾在辖区内生活过的科学家钱学森、严东生、吴自强的故事,打造了一条“求真巷”,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前来“打卡”。长宁区科协科普部部长彭卉说:“现在,区内的‘社区书院’可以做到365天天天有活动,大家茶余饭后都喜欢来逛逛。”

重点人群全覆盖

场馆资源“溢出”有了落脚点

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五大重点人群。扎根基层的“社区书院”,让科普资源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滴灌”到不同人群之中。

戴上VR头盔,虚拟参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借助3D打印机,打印一枚金光灿灿的党徽;请来植物学家,教授香包做法,普及中医药的功效……设在楼宇里的北外滩街道“社区书院”,深受白领欢迎。因为科普对象是白领,科普方式也不再拘泥于“台上台下”,这边请来了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副教授贾敏讲解特种园艺疗法,那边就有白领给贾教授上起了电脑课。正如沈韵所说,每个人都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听众也能成为科学传播者。

上海科普资源丰富,每42万人就拥有一座科普场馆。当科普在居民15分钟生活圈内有了“落脚点”,丰富场馆资源就能更好地“流动”到基层。地处闵行区的矿石博物馆就积极将他们的藏品及活动推广到“社区书院”,迄今已经在数十家“社区书院”中展示馆内收藏的奇珍异石,每次活动热度都很高。(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