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会现场
本报讯 日前,2021年全省专用小麦新品种现场观摩会在绵阳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参观了由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川育29”示范田。
“这种小麦特别适合做馒头,是目前西南麦区做馒头口感最好的品种之一。”在绵阳市游仙区石垭子村一片近20亩的示范田内,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瑜指着麦田向记者介绍,“川育29”作为近年来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不仅做到了稳定的抗病性,更实现了食味与高产的结合。吴瑜告说,目前业内通过对馒头的外观、适口性、内部结构及气味、滋味的综合考评,可以得到一个馒头的综合评分。“川育29”的馒头制品与对照品种相比,高度高、外形好、表面光滑、表皮色好、压缩张驰性以及内部结构较好,同时重量较好、体积略偏小,馒头综合评分达到90分(对照品种“中麦175”为81.5分),远超其它小麦品种。
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是四川小麦的三大病害。“这个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抗条锈病。”参加现场测产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汤永禄察看了多处旱地麦田后,认为“川育”系列小麦今年的抗条锈病表现良好,“旱地小麦能有这样的长势,四川小麦就丰收在望。”
吴瑜介绍,新育成的小麦抗病品种一般3~5年就会由于新的毒性菌系出现而导致抗病性丧失,失去利用价值,导致小麦条锈病进一步流行,造成更为严重的减产和经济损失。“‘川育29’中聚合了4种抗条锈病基因。”吴瑜说,利用先进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川育29”携带有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G25)Yr15抗条锈病基因和硬粒小麦(PI480016)Yr65抗条锈病基因,以及来自印度地方小麦品种(C591)1B染色体上Yr67抗条锈病基因等,于2016和2017连续两年被四川省植保所接种鉴定为高抗条锈病品种。“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川育29’的条锈病抗性持续稳定,维持5至10年也很有可能。”吴瑜对“川育29”充满了信心。
不仅味道好,抗病害性能强,“川育29”同样保证了产量的提升。汤永禄告诉记者,现场测产估算每亩产量在550~590公斤,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算每亩产值在1200元左右,经济效益可观。相较于传统的不抗病品种或者老品种,增产幅度在10%左右,折算成增收每亩约120元。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四川小麦三大病害难题,让群众吃得健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自1958年建所以来,一直从事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通过鉴定筛选优良基因,创制不同类型的育种新材料,不断将优良基因聚合到新的品种中,增强小麦抗病、耐旱耐瘠能力,有效延长抗病时间,提高品质和产量,培育、推广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川育”系列便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突破,相继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推广品种和主导品种。吴瑜介绍,川育系列小麦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及陕西的汉中与安康、湖北的襄阳、河南的南阳等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余亩,对种植地区小麦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以及对遏止长江上中游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川育”品种也因此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二等奖、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