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波博士(左二)向群众讲解自己研制的新型科技化蜂箱
张玉波,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多年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研究,曾供职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2019年3月,在绵阳市平武县创立“猫熊谷家庭农场”,并于当年获得了“一种蜂箱蜂门开合控制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他希望通过新技术新方法,使养蜂业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保护好当地的绿水青山的同时创造出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猫熊谷家庭农场,挂了好几幅标语,唯有这幅格外醒目。农场主张玉波原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博士,现在是一个农民,在平武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养蜂,想通过这一行当来保护大熊猫。
“促使我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熊猫的保护与其说是一个生态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经济问题。”早在十几年前,张玉波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长期住在平武。当地虽然是绿水青山,拥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但是老百姓并不富裕,过去几十年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输案例比比皆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话没有错,问题是该怎么吃。”玉波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在保护好绿水青山和大熊猫栖息地的同时,找到金山银山。
通过调研,张玉波了解到当地发展养蜂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但是,当地的养蜂业技术和设备非常落后,仍然沿用最传统的“棒棒巢”,取蜜的时候会伤害到蜜蜂的幼虫,这对于蜂群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基本没什么管理,一旦遇到气候不好的年景,几乎绝收。
“2018年,当地的蜂蜜产量减少了90%,蜂群数量减少了70%,惨不忍睹。村支书给我打电话,我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张玉波回忆道。
后来,张玉波回到母校北京林业大学看望一位老书记,告诉老书记他要自掏腰包去山里当农民养蜂去了,八十多岁的老人听了以后鼓励他说:“去吧,北京不缺你一个博士,可是山里不一样,把文章做到绿水青山之间去!”
张玉波清楚,这条路上一定充满了艰辛,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张玉波发现明朝记载的一种格子蜂箱非常适合这里的中华蜜蜂。他有一些电子方面的基础,就自己动手开发出一种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只要附近有4G信号就可以工作。养蜂人不用到现场开箱检查便可以掌握蜂群的状况。这样大大减少了养蜂人的劳动强度,换句话说,养蜂人可以管理更多的蜂群。而且,开箱检查也是对蜂群的干扰,减少了干扰,也更有利于蜂群的发展。
2019年3月,张玉波在平武县木皮藏族乡金丰村流转了一片地,建立了“猫熊谷家庭农场”,下定决心要把“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技术落地。
开始做蜂箱的时候,乡亲们第一次看到这种奇怪的格子蜂箱,大多持怀疑态度,“尺寸太小”“没有缝子不好通风”……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地看一看。
几个月下来,“猫熊谷农场”已经摆满了小楼房似的彩色蜂箱,蜜蜂整天嗡嗡地飞出飞进,博士养蜂的事情也在当地越传越开,周围很多养蜂的乡亲们都来猫熊谷农场观摩,一起来的还有平武县的各级领导和县科协的同志。
拉开一层小门,透过玻璃,能清楚地看见内部的结构和蜜蜂的工作状况,张玉波耐心且毫无保留地给乡亲们讲解格子蜂箱的原理、蜜蜂采蜜回来到制蜜的过程、蜂箱的便捷打理等。
有比较才有鉴别。熊猫谷蜂场管理员国华大哥亲自开箱,割开格子,一派丰收景象,耀眼的亮黄色引来一片赞叹,轻轻拿出一片,蜜糖全部封盖,干净漂亮,仅仅两个格子,竟然取出纯净成熟巢蜜6公斤,产量是传统棒棒巢蜂箱的两倍。
重要的是取蜜过程中不伤害蜂群,并给蜂群留足了越冬的口粮,更有利于蜂群发展。
“和我一起工作的国华大哥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已然是格子箱养蜂专家,乡亲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他都能详细讲解,这才是最大的成就感。”张玉波说道。
更加可喜的是,猫熊谷的小蜜蜂在蜜源差海拔高金丰村安全越过了2019年的冬天,如今,又飞舞在了青山绿水之间。一个养殖周期顺利完成,与传统养殖相比,格子蜂箱各项指标都体现出了优越性。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话出自于李保国先生,他是河北农业大学一个搞果树栽培研究的教授,扎根太行山三十年,把濯濯童山变成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技术能手。”张玉波说,正是这种榜样和精神,让他一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力争3~5年,把小山村变成生态保护基地、自然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四合一的基地。”张玉波表示,猫熊谷农场是有梦想的,首都师大、中国农大、绵阳师院的研究生们慕名前来造访,考察学习、鼓励点赞、出智献策。张玉波说,他深深地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够汇聚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会早日建成。为此,张玉波不仅为当地捐赠了四十台红外相机用来做巡护监测,还为村里募得了几十双素人皮鞋,用于武装巡护队员。
“我愿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做一只小蜜蜂一个桥梁,不求回报地把青山绿水和外部的资源链接起来,为有需求的机构对接当地相关部门,共同打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张玉波说道。
对于农林专业的人来说,一线大城市并不是他们的栖息地,他们的广阔天地在农村,在野外。张玉波的成功吸引来很多科学家和孩子们,他们一同走进绿水青山,在丛林穿梭,寻觅大熊猫的神秘踪迹,探索亲子自然旅课……张玉波在他的内心,猫熊谷农场不仅是现代人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的精神家园、心灵故乡。他在这里耕耘,并酿造着甜蜜的事业,直到这份事业完美,并奉献到社会公共事业上来。
玉波博士有志向,精心研制新蜂房。
猫熊谷里格子箱,保湿保暖像楼房。
博士老张板眼长,现场教学忙又忙。
猫熊谷里写文章,朋友圈里转发忙。
玉波博士有梦想,要把青山变银行。
论文写在大地上,建功立业有希望。
……
当地的老百姓,把张玉波博士的故事编成快板,时时传唱。(王兴莉 陈玲 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