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5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六大核心路径打造零碳园区

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经济增长的重任,更是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工作任务,随后工信部在多个会议上强调将零碳园区建设纳入工业绿色发展重点工作,并从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两方面规划了主要工作路径。

零碳园区的创建根植于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实践,其创建路径需要从全周期、全流程进行综合规划与布局,覆盖园区生产运营的每一环节,强化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形成一套集成化、高效率的零碳园区建设体系,为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石。而创建路径的核心包括产业降碳、工艺降碳、装备降碳、工程降碳、循环降碳、管理降碳六个方面。

产业降碳。优化产业结构是推进产业降碳的首要任务。一方面,结合园区产业基础,充分考虑园区环境容量、能源消费以及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并重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同时积极引入和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如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针对园区内现有的传统高碳产业,也不是意味着简单淘汰,而是需要合理设定产业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选取绿色工艺路径,通过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设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系统,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工艺降碳。节能技术方面,引导及推动企业采用富氧燃烧、全氧燃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余热回收利用、MVR技术等绿色技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节水技术方面,强调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高效管理,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废水处理回用设施等,减少新鲜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同时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低碳技术方面,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是关键,推动研发并采用低碳原料替代、化石能源替代和富氢冶炼、数字化与智能化控制等低排放生产工艺替代传统的高碳工艺,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包装的全链条低碳化。

装备降碳。节能装备设备方面,鼓励企业引进和使用高效节能的机械设备与生产工具,如变频电动机、节能风机、LED照明系统、高效空调与供暖设备等,减少日常运营中的能源消耗。绿色交通工具方面,推动普及新能源汽车,建设完善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鼓励员工与访客使用电动汽车、氢能汽车等低碳出行方式,是减少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低碳建筑建设方面,采用高效节能的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从源头上降低建筑能耗,推广使用绿色建材以及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能力与舒适性双重提升。

工程降碳。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应用,是工程降碳的重要手段之一。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CCUS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并用于工业生产、农业施肥或地质封存,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减排。工业副产蒸汽和氢气的有效利用,则是工程降碳的另一大亮点。在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中,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副产蒸汽和氢气,这些资源若能得到妥善利用,不仅能减少能源消耗,还能降低碳排放。园区应引导企业建设副产蒸汽和氢气的回收与利用系统,将其转化为电力、热能或其他有价值的产品,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余热余压的回收利用,则是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园区应鼓励企业采用余热余压发电、热泵等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转化为电能或热能,供园区内其他企业使用,形成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共享。

循环降碳。在园区小循环层面,应通过产业共生、物质循环与能量梯级利用等手段,形成闭环的产业链与资源循环网络。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交换、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环境的友好共生。进而,园区应积极参与并推动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将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其他领域相结合,形成区域性的循环经济体系。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促进园区内外资源流动与共享,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与碳减排。如此,通过将园区内部的小循环与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有机结合,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且碳排放最小化。

管理降碳。精细化管理是实现降碳的有效控制手段。建立能碳管理中心,是管理降碳的核心举措。管理中心负责监测、分析园区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数据,制定并实施节能减排计划与策略,确保园区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得到有效管理。同时,推动碳足迹与碳标识的应用,是提升园区碳排放透明度与责任感的关键。园区应鼓励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明确产品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并通过碳标识向消费者传递低碳环保的信息,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习惯。

(作者单位:蒲灵,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副院长;高畅,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工程师;毛雨晴,四川省工业环境监测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