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铖与吉克阿比莫拉家常
1993年,16岁的凉山州盐源县官地镇阿梯坝村5组农村居民海拉日与家人失去联系,流落他乡。母亲吉克阿比莫在往后六七年的时间里,跋山涉水,辗转多处,耗尽钱财,寻女无果。多年来,失散之痛在这位母亲心中难以断却,身处异地的母女二人也难凭一份至深思念再次团聚。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终于,一切迎来了转机。
在李绍铖的帮扶手册上,记载着详细的帮扶措施:
每次上门看望老妈妈时,李绍铖都要带上礼物,老妈妈也把李绍铖视为自己的儿子,每次见面都欢喜不迭地拍着手说:“我的大儿子来了!我的大儿子来了!”然后再上前紧紧拉过汉族儿子的手摩挲自己的脸庞。每每几天不见汉族儿子,老妈妈就要打电话跟汉族儿子说说话,晚上再想起汉族儿子,就把枕头下的照片拿出来,在灯下摩挲着反复地看。
贫困群众的事情就是帮扶干部的工作目标,贫困群众托付的事情一定帮忙办到。怀着这份信念,李绍铖踏上了寻亲之路。但时隔20多年,老妈妈提供的线索不多,加上电话联系不便、女儿的回避和语言不通,让寻亲一度毫无进展。李绍铖没有放弃,他一边开展帮扶工作,一边继续通过电话积极联系。
当失散的女儿海拉日了解到家乡阿梯坝村新一轮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工作和科协干部实实在在为贫困户所做的事情后,内心受到触动,一点一点消除了对帮扶干部的戒心。
经过多方联系和反复沟通,今年6月8日,李绍铖终于联系上海拉日,帮助老妈妈和女儿通上了电话。之后,李绍铖又通过山东省曲阜市一位好心人牵线搭桥,帮助老妈妈在微信视频中与女儿“见”上了面。时隔28年,相隔2000余公里的母女俩互相叫着对方痛哭流涕。
李绍铖了解到,海拉日先后嫁过两个丈夫,如今是山东省曲阜市息陬镇大峪村汉族村民卫东的妻子,已有一个15岁的女儿,拥有一个稳定的家。经过多次沟通,卫东一家同意在合适的时机到盐源认亲,以实现家人团聚。目前,李绍铖还要帮助海拉日解决返乡途中的障碍,进一步消除各方的思想顾虑等,把好事最后帮好、办好。
“谢谢了!谢谢了!要不是脱贫攻坚,要不是遇到我的大儿子,我的女儿就找不回来了。”即将见到女儿的老妈妈,拉着帮扶干部的手不停地说着感谢。
在脱贫攻坚中,李绍铖的真情帮扶终于圆了老妈妈“盼女归”的心愿,也与这户人家产生了深深的羁绊。(盐源县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