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6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暨南方饲草生产利用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西南牧草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四川是草资源大省,草原总面积1.45亿亩,占全省面积的2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朱永群介绍,我省草牧业发展迅猛,牛存栏居全国第一、羊存栏居全国第五、兔存栏居全国第一,但自给率较低,商业用草种对外依存度高达70%,亟须选育高产优质草品种、开展良种繁育。为此,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整合草业学科优势力量,成立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牵头,联合蚕业研究所、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及部分地方分院共计14家单位,围绕草山草坡、广大农区以及相似区域的草产业发展需求,聚焦草产业链各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中心在草业科学领域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着力解决草产业发展中种质资源、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加工及利用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促进草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四川省草业稳步发展,助力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在当前优质高产草品种单一、草山草坡利用效率低、草地退化严重以及草地管理与保护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西南牧草业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不仅为广大草业科技工作者搭建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的重要平台,更是对西南地区草业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禾说道。
面对目前我国自主培育的牧草品种数量较欧美国家仍有不小差距,传统育种进展缓慢、分子育种利用不足等问题,周禾建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协同创新中心针对产业需求,加大牧草重要农艺性状基础研究,开发牧草遗传转化体系,构建基因编辑体系,缩短育种年限。同时,牧草相较于作物来讲,具有适应性强、耐逆性好等特点,他建议着力开发利用草山草坡,针对盐碱土地、酸化土壤等边际土地,解析牧草抗性形成机制,选育专用型饲草新品种。
饲草短缺一直是我省肉牛羊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关键限制因素,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李春华表示,将从科研、项目、人才和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科研工作,力争在优质饲草育种、高产栽培、南方草山草坡开发、草肉产品精深加工利用、西南优质饲草肉牛产业带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大力推动草业科技创新,在种质资源收集创制、乡土草种开发利用、草品种选育、绿色种养循环技术模式、草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了“畜—沼—草”种养循环洪雅模式、肉牛饲草料周年供给宣汉模式、家庭农场宜宾肉牛养殖模式、“果—草—禽”立体农业果园生态养殖模式等,为农牧民增收、农牧业产业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永红表示,下一步,该院将着力培养草业优秀人才,加快技术创新和优良草种的研究与推广,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四川草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更大的贡献。
成立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洪雅县、宣汉县、通江县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西华大学、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凉山州农业农村局、阿坝州农业农村局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四川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草地资源学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新疆迈特威草业有限公司、洪雅县瑞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康巴情生态农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共同推动四川草业发展。(本报记者 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