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4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通江县方山村激发内力实现“蜕变”


方山,巴中市通江县民胜镇最偏远一个山村,土坯房、泥巴路,几年前被外地讽为“有女不嫁方山汉”。

“如今方山早已脱贫,人均纯收入近10000元。”近日,在民胜镇方山党村支部书记张单的带领下,笔者沿着上山的柏油路盘旋而上,目所能及处,树绿草青硕果累累,白墙青瓦的民居镶嵌其间。

短短几年,一个贫困村是如何富裕起来的?通江县相关负责人说:“关键是外力激发内力。脱贫奔康,还是要靠村民自己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立志摘穷帽

路通唤醒沉睡资源

方山村的变化要从2014年说起。

2014年,方山村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村,定为贫困村的原因是道路不通,百姓出行难。

方山村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离通江县城直径3.8公里,因被小通江河所阻,导致该村行路难,村民进城需绕40公里的泥巴路。

为此,该村帮扶力量重点筹划资金解决道路问题。2015年在小通江河上修通了20米宽200余米长的箭口河大桥,并按照国家二级路标准修通了通江县城——方山村——东郡水乡的大兴乡东郡村旅游环线。

路通百业兴。方山村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水库移民搬迁等惠民政策,在岚垭场、石柱头两地共修建了60余套新居,受益群众涵盖了20余户贫困户和部分乡亲。

在此激励下,2015年以来,该村成功回引3家大型企业在方山村落地,流转土地1700余亩发展产业,设立公益性岗位,转移劳动力就业。

今年51岁的贫困户赵建华,一家3口以前住在山岩上,刮风下雨不敢睡觉,生产更是糟糕。搬迁后,赵建华住进了新居,当起了护林员,每年收入5000元,土地流转收益3000元,妻子在产业园区务工年收入2万元,一年就脱了贫。据了解,当地与赵建华一样通过在园区务工脱贫的达20余户。

基础设施改善后,进村的人多起来。移民搬迁的村民李勇军在聚居点开办了农家乐,卖起了旅游产品,一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成功带动3户贫困户脱贫。

路通唤醒沉睡资源。依托公益性岗位、园区务工和土地流转金,2016年底,全村实现整村脱贫。

用好政策

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脱贫后,如何持续增收?张单告诉笔者,方山村增收有“四大法宝”,即产业持续增收与土地流转收益、企业分红、旅游收入,确保脱贫不脱政策,让脱贫政策持续发力。

产业持续增收与土地流转收益。村里引进通江县方山村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四川省万峰科技有限公司和通江县方山云华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3家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700余亩,村民每年仅土地流转收入就有85万元,年底还有股本分红。此外,1700亩生态果蔬园的管护,每年能提供80多个固定岗位;村里还建立传统作坊,带动10户人制作酸水豆腐、米豆腐等特色乡村美食,实现产业增收。

企业分红。通过“一事一议”,村民将财政划拨的50万元产业发展金,入股到通江县方山村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公司从2017年开始,每年按照总收入的4.6%向老百姓分红,每人每年可分红220元。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政策后,中国工商银行挂包通江县,将130万元对口扶持资金购买成蓝莓树,按照村民每户200株入股到四川省万峰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发展蓝莓产业,每年每户可分红1800余元。“贫困户张学栋一家7口人,过去因子女多致贫。政策实施后,流转的5亩土地收益达3125元、通江县方山村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分红1540元、四川省万峰科技有限公司分红1800元。此外,妻子在园区务工全年收入2万元,张学栋全年收入为26465元,脱贫充满了干劲。”张单为笔者算了一笔账。

旅游收入。以水库移民搬迁的李勇军夫妇为例。2016年,夫妇二人回村开办了农家乐,平均每天89桌,仅春节一个月纯收入就达3万元。“截至目前,村里已开办20家农家乐,带动近200人从事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年旅游收入预计能上千万元。”余定军说。

“村子一天一个样,越变越好了。”张单表示,近几年,村子承办了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通江分会场、方山元顶乡村旅游节和20172019年的通江县蓝莓采摘节,早将“有女不嫁方山汉”变成了“外来媳妇进村来”。

(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