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曾芳,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咨询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第二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发表SCI论文4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支持保障身体健康的,是一些植物的根茎和花果,当人类历史上出现大的瘟疫和疾病时,也是它们一次又一次地战胜灾难和痛苦。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救命稻草时,却发现它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被统称为中医。1997年对于现代中医药发展来说是别具意义的一年。这一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决定》将“中西医并重”列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随后,四川、浙江、河南等省相继颁布《中医条例》;当年12月,国家计委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列为“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
也是在这一年11月,美国马里兰州伯塞斯达市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行了关于针灸的听证会,大会对针刺疗法的科学性和在美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广泛听证,会议发表声明,对针刺治疗恶心呕吐和各种痛证等有效性和安全性予以肯定。而这一事件也影响了在这一年刚刚进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学的曾芳,“我希望能用现代科学手段让世界了解中医这一历经千年的古老医学。”在近日的采访中曾芳对记者说。如今,曾芳也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向世界证明了中医对于疾病治疗的效果。
结缘
成长在中医世家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曾芳,从小便与中医药有不解之缘。“我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中医,年幼时常跟随父亲上山采草药,小时候生病也都是吃中药治疗。高三时,因为一次医疗事故导致我的眼睛几近失明,而现代医学却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在非常郁闷和绝望时,也是在中药和针灸的治疗下,让我的视力得以恢复。”曾芳说。而这更让曾芳对中医药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希望自己也能做中医师,用神奇的中医技术治病救人。
进入大学后,曾芳开始系统学习中医学,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医基础理论课。其中涉及的阴阳五行、气血等理论,让她根本摸不着头脑。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让曾芳印象深刻:“西医从细胞、分子角度去研究病因病理,去阐述疾病发生的状况;中医从平衡阴阳、协调气血、调理脏腑等角度去阐述。感觉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中医好像在自说自话,这也是中医很难被现代医学所接受的原因。”于是,曾芳有了“要把中医针灸的道理用更多人能理解的语言讲清楚,让他们能够明白中医是怎样起作用”的想法。本科毕业后,曾芳报考了研究方向为针灸的研究生,跟随导师开始做针灸机理方面的研究,她希望用现代科学手段来证明中医为什么会起作用。
2005年,一篇认为针刺穴位点和非穴位点对于疾病治疗没有显著差别的论文,在国际知名杂志《 JAMA》发表,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引来很多人对中医的质疑。作为研究中医的人,曾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向大家证明中医的特异性。当年,曾芳所在的梁繁荣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的专项,做“穴位效果特异性”的相关研究,而曾芳负责用影像学的技术(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针刺穴位和非穴位引起脑功能变化的差异性,“我们用影像技术学观察,针刺后人体大脑的反应和变化,用以解释中医针刺特异性,即穴位和非穴位点是不同的,不同的穴位点也是不同的,从而证明它为什么会起作用。”曾芳向记者解释道。
2010年,曾芳完成了名为《循经取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中枢响应特征研究》的博士论文,论文用神经影像学手段阐述了针灸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该论文在2012年拿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这是中医针灸领域唯一一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在随后的几年里,曾芳又先后在《Gastroenter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gadtroenterology》等胃肠研究领域顶级期刊上发表了“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脑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等多篇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并且和团队成员一起在偏头痛患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原发性痛经等患者身上,都证实了针刺穴位和非穴位、针刺不同的穴位引起大脑功能的反应是有显著差别的。文章被20多个国家超过200个研究机构引用或者正面评价,为中医经络理论、穴位的特异性提供了直观的、可视化的依据。
钻研
光芒背后充满汗水
经常会有人问曾芳,“你怎么这么厉害,取得这么多成绩?”而她却说,很多人只看到他人取得的成绩,却看不到背后的付出,没有什么工作是轻松的,做科研可能要承受得更多。
记者采访曾芳时,她刚刚结束医院的门诊工作,马上又要到学院授课,还要到实验室了解最近的实验数据……作为老师,有教学任务;作为科研工作者,有科研项目;作为医生,需要临床经验;而作为妈妈,她还要照顾上小学的女儿。身兼医生、老师、科研人员于一身的她,每天都是如此马不停蹄。
曾芳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她的生活基本上是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开电脑,然后开始看资料、写文章,除了上课和出门诊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做研究,一直要到凌晨两三点,每天睡觉的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做中医研究,有着许多的古籍要查阅、点校,要做断句,还要做注解,而其中涉及的药材产地常常还需要到实地考察。曾芳现在还记得,2012年她在做中医药针灸书古籍的整理时涉及一个地名,翻遍所有的资料、文献都找不到这个地名现在的所在地。“我当时查遍了省区规划、地方志,请教了身边所有的历史专家都找不到这个地方。”曾芳说。为了核实这个地名,她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还有一次,团队要研究古代“化脓灸”对于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需要做动物试验,但是,在能找到的所有动物身上都做了测试,却做不出“化脓灸”的效果……
更难的还有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寻找切入点。“首先,两者关注的重点有差异。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统一的,人体内部的组织器官也是协调统一的;另一方面也强调辩证论,强调个体化的诊疗模式,不同的人体、不同的表现需要不同的诊疗方法。而现代医学是从小到大的模式,从细胞、分子、基因、蛋白等方面着手。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模糊的,导致这两种体系会有冲突。还有证型模型的复制,比如,糖尿病的模型很好造,但是要造肾阴虚和肾阳虚就很难。中医证型很多,在不同疾病上会有不同反应,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中医科研的一个难点。不过我们也在慢慢探索。”曾芳说。
科普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中医的价值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近年来,曾芳也积极投身中医的科普宣传中,她和团队成员正在编辑关于中医故事的漫画、书籍,让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医。她还打算做中医的历史剧推广,因为其中不只是医学内容,还有传统文化中的哲学。
“近年来,有太多事件让传统医学的发展举步维艰,比如很多打着中医旗号的伪中医,给真正的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中医在清朝以前的几千年里,一直承担着民众健康的责任。但现在很多人却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医。真正的中医并不是吹嘘包治百病,因为中医学也是一门科学,它必然存在局限性,我们需要通过宣传让大家了解中医,知道中医能治疗哪些疾病。让民众对中医有正确的认识,作为中医人必须要有这样的责任感,否则,让那些谣言不断地传播充斥着公众的生活,大家可能会对中医越来越失望。”曾芳说。
传承
培养放眼世界的中医人
中医伴随着许多的故事,其间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医者仁心的品格,更包含着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因此,在作为老师的曾芳看来,中医学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医生,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入学第一堂课上,曾芳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告诉学生关于中医的文化、中医针灸的神奇案例,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医的魅力。而在课堂上,她也总是不忘延伸中医的文化、中医的趣事。“我希望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内心深处热爱中医,信任中医。对文化自信,对中医药疗效自信,对中医药发展的未来自信,同时要对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好医生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支撑他们在未来医疗道路上越走越远。”曾芳说。
曾芳也坦言,高校的人才培养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医生不认药,“现在的中医学生,他们大多看到的是药房里制成形的药物,而不会实地去看这个药物的生长环境是怎么样的。我们说古代神农尝百草,如果作为中医医师,不知道每种药物细小的区别,原生的药物是什么样,炮制后的饮片是什么样,他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劣药与优质的药物怎么区分,就会限制学生水平的提升。”曾芳说。
在曾芳看来,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现在西医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仅仅把发展固化在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下,会给中医的发展造成非常大的困难。作为中医人,我们自己不去讲就更没有人去讲。会有越来越少的人知道它为什么会起作用,更不要说走出国门了。中医能够治疗的疾病和人群,是实实在在的,有数据支持的,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事实上,中国传统医学充满着古代智慧和哲学思辨,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理念和应用选择。我也相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阐述传统医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我也坚信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会有殊途同归的时候。医学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应该超越文化、种族、学科之间的差异,共同对付危害人类的疾病。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探寻人类健康的终极密码。”曾芳说。(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