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8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丹棱县 李香飘十里 技术富千家

本报讯 “今年阳光充足,我种的三四十亩李子全部喜获丰收,亩产约1000千克,现在每天都有二三十个工人帮忙采摘。近日,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罗沟村家庭农场负责人罗娟满脸喜悦地分享道。

记者看到,农场里青红相间的李子压弯了枝头,工人们穿梭其间,灵巧的手指轻捻果实,不一会儿篮筐便装得满满当当。农场另一侧,两架无人机嗡嗡作响,吊装着满载李子的篮筐飞越山头,将新鲜采摘的果子直接运送到山下的分拣场地。用无人机吊运,光人工费就能省下几千块钱。还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今年预计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比往年更可观。罗娟说。

山下的分拣场面也同样热闹。数十名工人熟练地将李子按大小、成色分拣,然后装箱、打包。这些李子将以每千克68元的价格,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收入也不错,不用再外出打工了。采果队队员罗淑桃一边麻利地分拣李子,一边说道。像罗淑桃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不在少数,特色水果产业不仅让种植户增收,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在距离罗沟村不远的丹橙现代农业园区里,正如火如荼地举办2025年丹棱县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40余名学员围在原丹棱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邱学清身边,聚精会神地聆听关于果树管理的技术讲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家踊跃提问,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与传统技术培训不同,此次培训还特别加入了无人机和电商直播内容。在园区的一角,工作人员架起手机,搭建起临时直播间,向学员们详细讲解直播带货的技巧。

以前我不太懂电商,大的果子卖不出去,小的也卖不上价。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学会了怎么利用网络把果子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学员们纷纷感慨道。这种理论+实践”“线下+线上的培训模式,让学员们既掌握了种植技术,又学会了销售方法,真正实现了产供销全链条赋能。

近年来,丹棱县结合特色产业,每年轮流开展农村困难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已累计帮助7700余名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这些培训不仅教授农业技术,还根据市场需求增设电商、手工艺等课程,全方位提升残疾人的就业创业能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核心在人才。从硕果累累的李子园到求知若渴的培训现场,丹棱县以特色产业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支撑,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陈静 杨璐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