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山脉,山花点缀其中;山腰间的大棚里,洁白的银耳长势喜人……近日,走进巴中市通江县胜利乡,满眼皆绿,果蔬成片,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胜利乡打出产业发展、土地整治、乡风建设“组合拳”,成功破译乡村“振兴密码”。
发展产业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通江县胜利乡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通江县偏远乡镇之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当地发生着巨大改变。
胜利乡大营村距县城78公里,由原金竹坪村、方山城村、平河子村、大营村合并而成,幅员面积达71.96平方公里,地广人稀、高山村等因素成为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通江县交运局驻大营村第一书记陈刚和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刘爽通过开坝坝会、上门走访、外出学习等放法了解情况后,决定在村里发展银耳和蜂蜜产业。
银耳是通江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大营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种植段木银耳——森林覆盖率高,青杠树较多,海拔适宜。于是,村上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发展段木银耳产业。
连日来,该村银耳种植户陈刚在大棚里忙碌着,“今年段木银耳品质高、市场俏。今年村上预计可收入200公斤干银耳,收入将达20万元以上。”陈刚高兴地说。
谋划发展中,大营村还进一步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利用山花“滋养”蜜蜂,发展起了“甜蜜产业”。
“春夏有野山花,秋冬有油菜花。”该村养蜂户刘兴尧说,环境好、花繁茂,蜜蜂产的蜜质量高,市场供不应求。依靠养蜂取蜜,刘兴尧供读了两名子女上大学,成为了村里的佳话。
产业发展多元化,增收致富干劲足。大营村还根据村民习惯和区位优势发展产业:在金竹坪区域发展以蜜蜂、牛羊为主的养殖业,方城山区域发展以大黄、魔芋为主中药材和食品产业;在平河子区域发展以天麻、李子等为主的果园药园;在大营区域发展以枳壳、黄精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同时发展以“段木银耳+蜜蜂”为主的村集体经济,按照“127”方式,对集体经济收入进行分配,即集体经济收益的1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开支、20%用于村级公共服务、70%用于群众分红,进一步夯实了乡村发展根基。
整治荒地
实现种稻养鱼双丰收
走进胜利乡青龙山村,热烈的阳光炙烤着绿油油的稻田,鱼儿在秧苗间游动。此前,这一片稻田养鱼基地却是撂荒地。
原来,青龙山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田地撂荒。今年来,为整治撂荒地,青龙山村干部自筹资金10余万元,结合本地气候、水资源等优势,把种稻和养鱼结合起来,推广稻田养鱼,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我们分批次投放了10万尾鱼苗,目前1斤左右的就有2000尾以上。”青龙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玉军说,把鱼喂好,能有个好收成是他们眼下的目标。
以前,李明一直从事着养鱼的职业,今年回村,他给村里当起了技术顾问,不仅如此,村里还组织了专门的喂鱼队伍,早上和晚上由专人投放草料。“稻田养鱼是一个技术活,必须保障水稻和鱼的双丰收。”李明说。
“稻田鱼非常生态绿色,市场前景好。”联村干部、胜利乡党委副书记向钊表示,鱼苗投放以后,因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指导,鱼儿品质优良,价格也高于市场普通鱼,成功助村民实现了增收。
捐资建桥
引导村民感恩奋进
“家在桥南,土地在桥北,桥毁后干点农活都要绕远路。”最近,大营村文家河桥修通了,该村老人刘维兰说新桥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文家河桥是大营村4社和5社87户300余名村民出行的要道。早前,因遭遇特大洪水,桥梁和桥墩被不同程度冲毁。而大营村4社和5社村民们住在桥南,但是农田却在桥北,危桥给大家出行、生产造成了不便。
“收割机开不进,车子拉不进,每到汛期,村上就要安排安全员进行劝导。”刘维兰回忆说。
今年5月19日,大营村“两委”向辖区人员、在外成功人士、乡贤、社会各界朋友等发出倡议捐资修桥,共筹得资金9.25万元,同时争取一部分项目资金,半个月时间内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新桥。
笔者在大营村平河片区文家河桥捐款明细表上看到,李述华个人捐款2万元,景吉林捐款1.5万元……“我们就是从村子里出去的,只要村里用得到我们,我们就尽自己的努力大力支持。”捐资者表示,作为村子里的一员,大家有义务齐心协力把家乡建设好。
“村民捐资建桥的举动给村里营造了许多正能量,村里也想把这份爱心长久传下去。”陈刚说,桥修好了,大营村将感恩奋进,激励村民继续努力,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