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1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炎炎夏日 心理易感人群要避免“情绪中暑”

■ 何江军

气温变化,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内在体验和外显表达。直接暴露于高温环境,容易影响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使人感受到高温压力、愤怒和疲惫感,降低生理上的愉悦感,继而产生压抑、抑郁、焦虑、愤怒、痛苦等心理感受,增加人际冲突与攻击行为,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全球气温的升高可能正在使人们的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在平均气温超过30℃的月份,心理健康问题被“放大”了超过1%。降雨也会让情况变得糟糕,当一个月中降雨超过25天时,人口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的几率会增加2%。我国台湾卫生研究院和台湾大学医学院联合在国际期刊《总体环境科学》发表过一项研究,表明居住在年均温度20.3~23℃ 地区的人,罹患重度抑郁症的风险最低;高于23℃地区的人,每增加1℃,重度抑郁发病风险增加7%。

炎炎夏日,具有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的心理易感人群,应注意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减少消极负面的情绪和行为。针对此类人群,作出如下建议:

注意觉察,提前防范。认真做好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的日常观察,注意饮食、睡眠、言行、社交等方面是否有早期异常迹象。如有异常可主动就诊,按照医嘱备用一些对症的精神类药品,增加内心的安全感。

积极暗示,提升效能。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变化,客观分析诱发原因,并积极暗示和肯定自己的调节能力,主动规划自我与家庭当下的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聚焦当下,回归自我。情绪并非来自于事件本身,而是受对事件的看法影响。主动排查自动负性的思维(就是会控制不住往坏的方面去想,产生消极情绪),减少对负面情绪的讨论和关注,注意聚焦自我正向情绪的建设。

丰富生活,合理释放。未雨绸缪,无论是否有情绪影响,都应注重增加生活乐趣,鼓励培养兴趣爱好,比如运动、音乐、读书、绘画、舞蹈、棋牌、养宠物等,让负性情绪提前缓释。

重视支持,人际互助。在做好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多与家人、亲戚、好友、同事或邻居等主动交流,相互提供有效支持,有利于维护内心的平和和安全。

避免危机,妥善干预。如因多种因素或突发应激事件,有情绪崩溃、行为过激等方面倾向时,应高度重视,尽量避免激化矛盾,且及时转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作者系四川省营养学会心理营养专委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