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5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向未来 我们有信心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盛会期间,记者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与农民朋友一起畅聊“天府粮仓”;走进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感受创新脉动;走进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感悟文化传承。

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绘就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了向未来的满满信心。让我们聆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下他们的二十大时光。

永丰村

种粮大户的信心:

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10月17日8时许,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一片繁忙,水稻收割后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七八十名村民背着背篓在采摘西葫芦,道路旁停着两辆大货车,等蔬菜装满后将发往成都、西安等地。

“稻菜轮作效益好,以后还要扩大种植规模。”聆听完二十大报告后,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的信心更足了。今年,他承包的3200亩水稻喜获丰收,核心区水稻亩产达700公斤,较去年平均每亩增产30公斤。

喜悦的不止王元威。今年永丰村水稻总产量超过4000吨,是近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

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王元威是见证者。早在2002年,他就在村里流转200亩土地实行稻菜轮作。“过去路不通、田块小,机器进不去,种地全靠人力,收谷子还要用鸡公车推,累死人。”王元威说,随着国家持续加大“三农”投入,村里建起了高标准农田,水泥公路通到田间地头,自己的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

变化也反映在实实在在的数据上。永丰村的土地租金,已从2002年的200元/亩涨到如今的近1000元/亩,水稻亩产也从不足500公斤提升到700公斤。“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王元威说,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家有信心种好粮食,端牢中国饭碗,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良田沃土是丰收的关键。“下一步首先要守好耕地红线。”永丰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超介绍,永丰村共有耕地6320亩,目前水稻种植面积达5760亩,耕地种粮率达到91%。村里已经成立了一支“永久牌”耕地巡护队,防止乱占乱用耕地,大家有决心有信心确保耕地面积不减、用途不变,让永丰村永远丰收。

丰收还要依靠农业科技力量。依托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力量,永丰村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是丰收的秘诀。”王元威说,下一步将和农业专家密切合作,引进新品种,运用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继续种好粮食,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近年来,依托东坡区泡菜产业,永丰村大力发展稻菜轮作等粮经复合产业模式,实现了粮食丰产和经济增效。“收完水稻,我们就种上了西葫芦。”永丰村种粮大户邵国东说,西葫芦亩产3000公斤,最近收购价为2.4元/公斤,亩产值达7200元,再加上头季水稻亩产值1800元,亩均产值9000元左右。他打算继续扩大规模,今年再扩种400多亩,进一步推广稻菜轮作,实现“钱粮双丰收”。

极米科技

投影市场“领头羊”的信心:

让全球消费者感受“中国造”的创新力

10月17日,成都天府软件园,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波早早来到研发部门,了解最新自研光机的测试情况。

自主创新,念兹在兹。4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宜宾市极米光电有限公司视察,嘱托大家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殷殷期待,一以贯之。”钟波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投影市场连续4年第一的“领头羊”,极米科技持续加强自主创新。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组建博士人才团队,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1.95亿元,同比增长逾七成;另一方面出新品、立新标,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8月,极米科技发布了首个适用家用投影的电影色彩亮度标准,开行业之先河。新产品在日本市场广受好评,自研光机也在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带来成本结构的变化。

钟波说,未来极米科技将加强底层技术创新,持之以恒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员工创新能力提升,持续加强自主创新,让中国以及全球消费者感受到“中国造”的创新之力,争取早日成为投影领域世界第一。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报告中的这句话,让极米科技青年员工李琳怡心潮澎湃。她告诉记者,公司里大部分员工是“80后”“90后”,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核心骨干。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李琳怡说,“今后将立足自己的岗位,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我们的党员在创新研发、市场拓展、疫情防控等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极米科技党支部书记罗昌军介绍,公司成立的研发攻关小组,核心骨干都是党员。在推动公司技术行业领先上,基层党组织更是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文化研究者的信心:

讲好三苏故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听完报告,我们感到干劲十足、信心百倍!”10月16日上午,眉山三苏祠博物馆50余名工作人员早早来到三苏纪念馆多功能厅内,集中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报告提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振奋!”三苏祠博物馆副馆长黄建说,他一边听报告,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同时思考下一步的工作如何展开。

在黄建看来,三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价值值得持续、深入地发掘研究,“下一步,我们要持续深入开展三苏文化研究,做好三苏文化的时代表达,讲好三苏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产生更强共鸣。”

采访过程中,黄建身后先后走过两支20来人的参观队伍。古树浓荫下,游客们对着历代留下的匾额、对联,或大声朗读,或凝神细看。

如今,由三苏祠博物馆编写、讲述三苏家风家教故事的《苏祠漫步》已经成为三苏祠最畅销的文创产品。它带着苏门“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家教,走入千家万户。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三苏祠视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这为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三苏故事指明了方向。”三苏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文物宗教部主任徐丽说,“以前游客走进三苏祠,与我们的交流更多集中在三苏的文学成就上。但现在,很多游客会主动问我们苏氏家族家风家教,了解苏洵当年是如何教育苏轼、苏辙两兄弟的,三苏文化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徐丽告诉记者,接下来,三苏祠博物馆将发挥自身在三苏文献资料收集方面的优势,加大对三苏家风家教的研究力度,同时将三苏家风故事融入日常参观讲解中,润物无声地传播三苏良好家风。

黄建介绍,“是父是子——‘三苏家风进万家’主题展”9月28日在三苏祠启动,展览通过展板形式详细梳理三苏家风传承。“未来,展览还将走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面向全社会介绍三苏家风家教,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徐莉莎 成博 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