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4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陈天麒 用一生诠释奋斗的力量

人物名片:

电子科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电子科技大学原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校特聘辅导员、学院关工委副主任。 

今年已经83岁的陈天麒教授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外号——“超级大国”。他说,是因为在攀枝花米易县湾丘五七干校时,他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可以一口气走2000多米的山路,从山脚走到山上住地,老师们就给他取了一个“超级大国”的外号。

寒门求学  圆梦成电

1938年,陈天麒出生于四川泸州。1951年,因为成绩优异,小学还未毕业的陈天麒考入桐阴中学(后来的泸州四中)。可是,入学第二年,陈天麒的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已早两年去世),本来就穷困潦倒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靠着国家的助学金补贴,陈天麒坚持学习,最困难的日子,他每天只吃一顿饭。

1957年,全国高考招生人数锐减,在30多万考生中只招收9.3万人。但陈天麒仍然靠着扎实的基础和顽强的意志圆了大学梦,考入了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大原名,以下简称“成电”)。

结缘雷达  报效国家

大学的时光里,陈天麒一步一个脚印地充实着自己。为了多学习,他硬是从本就十分拮据的生活费里挤出钱买书。除了生活必须品,他的钱基本用于添置一本本教材专业书和课外书。

1960年,陈天麒因为成绩优异被选拔提前毕业进入成电发射教研室作为预备教师。同时,几所院校开始交换培养青年教师。陈天麒和其他四位成电青年预备教师被选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培养进修。

回到成电后,陈天麒被安排到了接收教研室工作。经过实验室锻炼、课程答疑、辅导、批改作业、试讲等严格的师资培养后,陈天麒正式走上讲台。他说,“那时,老师们对待备课非常认真,虽然资历尚浅,但我也要求自己做到讲课不看讲稿。因此每次上课前一晚,我都要重新写一次讲稿,这样要内容就了然于心了。”1965年,陈天麒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感慨道:“我从小失去了父母,可以说完全是党培养我的,我特别感激。”

1966年~1976年,陈天麒坚持开展科研工作。他相继参加研究了大功率扩音系统、雷达数据传输系统、散射通信系统、宽带接收机等项目。在教学上,他也不曾停下脚步和教研室主任黄香馥教授克服重重困难,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一边翻译俄文资料、编写教材、油印讲义,一边给一百余名要求上课的高年级学生们讲《高频晶体管电路》课,这是电子科大第一次讲授这样的课程。

20世纪60年代,陈天麒成功研制了“无人值守雷达数据传输中转站”,大大降低了人力和财力成本,并且有效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率。陈天麒还出版了《微波低噪声晶体管放大器》,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讲述晶体管放大器基本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的专著。

献身电子  再立新功

1977年成电筹建新的电子类专业,1979年陈天麒被调到相应科研室工作,这也意味着陈天麒要重新开始新专业的研究。他全身心投入,主持了10多个大型科研项目和前沿课题,这些研究在国内都是开拓性的,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评价。

陈天麒在教学上也有相当建树,他被推荐为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规划全国电子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内容,组织统编教材并安排出版。他指导过数十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有的人后来成长为清华大学教授,有的成长为国内知名电子企业的高管。

如今,作为特聘辅导员的陈天麒已经不再担任科研的一线工作,但他还是关心着国家科技事业,更关心着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他仍然会抽出时间和年轻人交流,他说,“年轻人对于科研工作要勇于承担,敢于担当,胜利的成果永远属于勇于承担敢于担当的人。”(长江 郝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