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5 期 / 第7版:农业高质量发展
夏玉米稳产增产,专家给出这些建议

■ 刘永红 张雄 杨勤 岳丽杰 刘禹池

玉米是四川省三大粮食作物中自给率最低的粮食作物,常年产需缺口约900万吨,自给率不足60%。我省玉米生产主要分为春玉米和夏玉米,种植比例约为7:3。目前,夏玉米尚有100~200公斤/亩的产量潜力,提高夏玉米单产水平对稳定我省玉米生产、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专家们为保证夏玉米稳产增产,给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发展夏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夏玉米稳产扩面是旱地作物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不断发展的结果

我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玉米多以夏播为主。由于解决温饱和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共同需要,加上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原南充农科所研发建立了冬小麦、春玉米、夏红苕三熟间套种植制度,春玉米成为四川乃至西南旱地生产的主体模式。近年来,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成为主旋律,油菜-玉米、小麦-玉米净作两熟制成为旱地粮食种植大户的首选。根据多年多点跟踪调查,夏玉米机械化生产亩均成本1262.5元,较传统生产技术亩均节约成本167.5元,同时能节约5个用工。不到10年的时间,夏玉米种植面积已超过800余万亩,绵阳市三台县、德阳市中江县等粮食生产大县,夏玉米种植面积已占到玉米种植面积的60%左右。

◎夏玉米为稳定小麦、扩大油菜提供了支撑

玉米由春播间套改为夏播净作。一是小麦播种面积可增加30%~50%,加上可大面积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田间管理水平和质量,小麦产量可达到400公斤/亩以上,较间套作增产100~150公斤/亩,种植净收益增加350~400元/亩,可促使种植大户转变传统种植观念,主动选择集中成片规模生产;二是为扩大油菜生产提供了空间条件,我省油菜已达到2030余万亩,近10年是油菜面积和单产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旱地油菜已占到全省的50%以上,未来的扩面潜力应该且必须在旱地。

◎提高玉米生产水平迫在眉睫

春播改为夏播,同条件下玉米生育期一般会缩短20天左右,加上夏季旱涝交替、病虫草害频发,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约30%,相同管理水平下,亩产量远低于春玉米。2017~2021年我省春玉米单块田的超高产纪录达到1283.6公斤/亩,夏玉米仅为806.9公斤/亩,两者差距477.7公斤/亩。夏玉米千亩示范片、区试产量以及典型高产农户产量分别较春玉米低91.3、47.2和69.6公斤/亩,且产量在年度之间的差异也明显高于春玉米,稳定性较差。因此,依靠科技提高夏玉米生产水平十分必要而又迫切。

2.提高夏玉米生产水平的对策建议

◎科学规划夏玉米及周年双高产粮油产业带

从气候变化、生产条件和技术支撑来看,我省夏玉米生产区应布局在龙泉山脉以东、洪雅-彭山-简阳-中江-三台-苍溪为界以西、以北的地区,以及返春较迟的盆周山区、高山高原区。该区域伏旱发生频率在20%以下,适合夏玉米生长发育,且多是小麦或油菜的优势产区,可规划建立周年双高产粮油产业带(以下简称“双高产”)。严禁在伏旱发生频率高、夏玉米生产灾害多的川东、川南等适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区域跨区发展夏玉米。通过近年调整育种目标和加大区域鉴选品种,目前适合大小春双高产并宜机的夏玉米新品种有成单716、仲玉3号、中单901等,冬小麦新品种有川麦104、川麦78、川麦93等,冬油菜新品种有川油早3、4号。

◎分类推广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快制定“五良”集成技术手册

依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牵头研发的“西南丘陵山地夏玉米—冬油菜丰产高效技术”及相关科技成果,根据区域生产条件和规模经营需求,分类推广以“轻(小)型农机+宜机耐旱品种+浅旋机播+秸秆覆盖+适时收获”为关键的小台地机械化生产模式、以“中(小)型农机+宜机耐密品种+适墒机播+秸秆粉碎混耙还田+适时粒收”为关键的缓坡地机械化生产模式、以“中型农机+宜机高产品种+旋耕机播+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机械晚收”为关键的平坝地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州)-县-乡”四级农技体系作用,及时调查跟踪小麦、油菜生育进程,制定夏玉米良种、良法、良壤、良制配良机的“五良”集成技术手册,推动夏玉米丰产高效技术成果入户到田。

◎加快双高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双高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应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紧密结合。整合项目资金,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宜机农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开展区域适宜的新品种鉴选与展示、新技术集成与中试熟化、新机具选型与适应性示范,以及“五良”集成技术应用效果评价等;探索建立技术服务推广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团”“科技特派员”等技术服务组织作用,完善现有技术推广体系,保障科技成果不折不扣地转化应用。

◎加强科技攻关,持续增强夏玉米优质丰产能力

目前,早熟优质高产抗逆夏玉米、冬小麦和油菜新品种、智能化小型小众农业机械、固碳减排土壤耕作、生态抗逆栽培等关键核心技术仍是提高夏玉米产量、实现大小春周年双高产的“短板”,建议围绕旱地“机械化、优质化、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整合省内外科技力量,聚集政产学研用资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快构建夏玉米及周年双高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与模式,促进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多目标全面实现。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