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晨光熹微,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村民张全明拧干抹布,轻轻擦拭自家门楣上那块醒目的“美丽庭院”标识牌。从一个牌子,到一家院落,这方寸之间的洁净,正是旺苍县乡村巨变的生动注脚。
近日,农业农村厅通报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四五”十大典型案例,旺苍县《“四美共建·宜居宜业”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作为广元市唯一代表赫然在列。旺苍县是如何实现这场令人瞩目的蜕变呢?
机制为笔
织密整治“一张网”
在嘉川镇寨梁村,村党支部书记毛永忠打开工作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过去开村民代表会时,大家因“门前三包”争执时的话语。逐页翻看后,他感慨道:“村里的事,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大家想、一起干’。”
如今,这样的争执在寨梁村已难觅踪迹。一套“县乡村联动、人财物统筹”的制度体系,让旺苍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了“主心骨”。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的“百村万户”行动指挥部,串起20个县级部门、38个乡镇和200多个行政村,形成“问题有人接、任务有人扛、成效有人盯”的闭环。
制度的生命力在执行。党员干部分段包片,“红马甲”的身影在旺苍县随处可见,农户院门口挂着的“门前三包”责任牌写明了“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的具体要求,“川善治”平台上实时更新着各村环境整治成效。与此同时,该县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实现了托底化补短。
“四美标准”更让整治有了“度量衡”。翻阅任务清单,“人美、屋美、院美、村美”标准不仅写在纸上,更纳入乡村振兴“拉练评比”和乡镇年度考核。“考核优秀的村能争取到更多项目,谁也不愿落后。”国华镇党委书记曾得智说。
从制度约束到自觉践行,旺苍县正以机制创新激活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
靶向施策
擦亮乡村“四幅画”
“这栋老房子,以前漏风漏雨,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在水磨镇老街,村民赵锦光指着自家木楼笑开了花。
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核心区,水磨镇老街通过“屋美+N”,唤醒老房子的新生命。在保留木窗格、石阶的同时,进行了“改厨、改厕、改水、改圈”,让老房子既保留乡愁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
这是旺苍县“靶向发力”的一个缩影。围绕“人美、屋美、院美、村美”,当地打出一套“精准牌”。
“人美+N”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乡村“知客”把“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编进顺口溜,村规民约被刻在文化墙上,“红白喜事不攀比”成了新习俗。“以前村里办酒要摆3天,现在提倡‘一碗烩菜’,省钱又省心。”普济镇中江村村民张菊华说。
“院美+N”让微小庭院见匠心。“我把院坝改成小菜园,种的菜不仅够自家吃,还能卖给游客,一年多时间挣了3万多元。”天星镇云峰村村民何全生算起了增收账。
“村美+N”让公共空间焕新颜。截至目前,全县新增道路绿化241.4千米,149处河塘沟渠清淤后重现清澈,106户废弃房屋、71根无用线杆、13辆废弃机械被清理。
协同发力
激活共治“一池水”
在白水镇快活村,村民每个月都会拿着积分卡,到积分超市兑换商品。这个小小的积分卡,成了撬动村民参与整治的“金钥匙”。如今,全县4.2万户农户纳入积分管理,“攒积分、兑奖励、争先进”成了新风尚。
实践证明,乡村治理,群众参与是核心。旺苍县用“试点带动”破题,每个乡镇先选1个村“摸着石头过河”,把成功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操作手册”,再进行推广。“我们村先试行了《文明新风积分管理办法》《文明新风积分制实施细则》《文明新风积分制运用办法》等制度,每季度评选示范组,现在周边3个村都在学我们的做法了。”快活村党支部书记薛柯介绍。
新媒体也成了“好帮手”。旺苍县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展示典型创新案例,推动乡镇和村相互学习借鉴,激发村民成为整治提升的“创新者”。村民从“随手扔”到“主动扫”的转变,被拍成短视频发到网络上,引发网友热议,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化作了“美丽经济”的动能。依托“桃花红、李花白、茶花香”的景观带和“莺啼燕舞蝶忙”的生态画卷,旺苍县推出了“茶乡研学”“民俗体验”等农文旅项目。在米仓山镇,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民宿聚集区,村民们开客栈、卖特产,去年户均增收超万元。“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我们的日子就像乡间的山花,越来越绚烂多彩。”鼓城客栈老板张俊说。(梁慧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