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仁寿县地处四川盆地,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水果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同时,该县充分发挥成都正南第一城的区位交通优势,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群的消费新趋势,找准农业产业突破方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
目前,按照“确保粮食、稳定南梨、提质北枇、全域柑橘、种养循环、绿色发展”发展原则,仁寿县成功串联起一条从种植到加工、从物流到农旅的“甜蜜产业链”,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也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增收的美好愿景。
因地制宜
产业布局日趋完善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仁寿县文宫镇岔河村葡萄示范园迎来丰收。游客穿梭在葡萄架下,体验采摘的乐趣。
据了解,2023年,岔河村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引进阳光玫瑰、浪漫红颜和夏黑三个品种的葡萄,大力发展水果种植产业,第二年就取得良好成效。这片集产业发展、休闲采摘于一体的葡萄园,正成为岔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甜蜜引擎”。
说起文宫镇,最有名气的水果当属琵琶。作为“中国枇杷之乡”,西南地区最大的枇杷生产基地,文宫镇的枇杷色泽橙黄、味甜多汁,在市场上深受欢迎。每年枇杷丰收季,文宫镇人民政府都会专门打造24小时营业的枇杷集市,设立枇杷临时寄递代办点,方便游客和客商将新鲜枇杷直接邮寄至全国各地。
沿着西南方向一路前行,被称为“中国不知火之乡”的板桥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果农”模式,规模发展柑橘产业,并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有效助力果农增收、产业振兴。曹家镇梨产业发展势头更是迅猛。当地种梨历史悠久,其种植的“六月雪”表皮光滑、果质细腻,凭借削皮后24小时不变色的特点,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如今,该镇梨种植面积超3万亩,年产量4.5万吨,产值达2.3亿元。
好果子要成大气候,还需要健全体系、打造品牌。如今,仁寿县曹家梨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文宫枇杷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0多个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通过了有机、绿色品牌认证,“仁寿果”名片越擦越亮。
牌子响了,还要让人来、让货走。为此,仁寿县每年积极举办梨、枇杷、柑橘采摘推广活动,参加各类推荐会、博览会、展销会,在重要交通要道(区域)、线上网站设立宣传标牌、旗舰店,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科技赋能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水果产业竞争力,仁寿县注重科技应用,不断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水果产业向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种植环节,该县秉持绿色生态种植理念,采用生物、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确保果品安全。同时,建立以科研单位为支撑的创新、推广、应用和服务队伍,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品种引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可追溯体系建立等工作,不断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位于四川仁寿经济开发区B区的川果智慧冷链物流中心,在水果分选和仓储环节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中心集仓储、冷链、加工、分拣等功能于一体,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2通道全自动水果分选线,能通过附加的分选功能模块,根据果实的颜色、直径、体积、密度、形状、瑕疵等外部特征和糖度、糖心等内部特征,实现精细化分选。
同时,该中心拥有24小时智能恒温系统,年分选能力达15万吨,冷链仓储能力5万吨,能满足各季节多种水果的分选加工要求。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不仅保障了水果的新鲜及质量溯源,提高了水果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还解决了果农的销路问题,助力果农增收。
农旅融合
拓宽产业发展路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仁寿县不少乡镇依托水果产业,以农旅融合发展为路径,形成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每年春天,樱桃成熟之际,怀仁街道樱桃基地热闹非凡。怀仁街道以吊庆社区为核心区,辐射带动钢铁社区、三圣社区,打造了集樱桃采摘、休闲观光、亲子互动、原生态乡村生活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游客可以在果园里亲手采摘新鲜樱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还能品尝农家美食,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
夏秋时节,葡萄采摘成为热门活动。禾加镇黄坡社区阳光玫瑰葡萄采摘园除提供采摘服务外,还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举办免费品尝和抽奖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游客在享受采摘乐趣的同时,还能了解葡萄的种植过程和相关知识,丰富旅游体验。
而始建镇则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模式,规模发展桃子产业,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其打造的集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不但美了乡村,还带动村民吃上“旅游饭”,实现在家门口增收的美好愿景。
着眼未来,仁寿县将继续依托水果产业优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有效延伸水果产业链条。同时,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升“仁寿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仁寿果”出川、出国,让这份“甜蜜事业”惠及更多群众,也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郭侨 潘帅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