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5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丹棱县 厕污共治让群众方便更“方便”

本报讯 “过去的厕所,不过是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而如今却变得整洁又美观!近日,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村民雷琳感慨地说,小小厕所让村子大变样,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这一变化得益于丹棱县创新推行的厕污共治新模式。近年来,丹棱县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统筹谋划、统筹推进、统筹管护,创新纳管处理、一体治理、生态消纳三种厕污共治新模式。

据悉,三种厕污共治新模式分别对应着不同应用场景。针对距离污水管网不超过2千米、聚居程度较高的城镇周边区域,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站)规模辐射效应,将农户污水纳管接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针对农户集中居住、常住30人以上的自然村聚居点,建设“3+1”人工湿地池,处理达标后用于柑橘果园等农业灌溉;针对农户分散居住、周边有消纳土地、有用水用肥需求的地区,将旧粪坑、旧沼气池通过增设化粪池、接管再利用等予以改造,无害化处理生活黑水及畜禽粪污,作为农家肥还田利用;针对配套建设生态湿地池,处理生活灰水,通过格栅调节、厌氧发酵沉淀和湿地吸附,达标处理后用于庭院菜园、果园灌溉消纳。

丹棱县不断完善农村厕所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相结合机制,实行厕污改造+污水处理池+人工湿地+水肥一体化模式,引导群众粪污资源就近还田。丹棱县生态环境局农村自然生态股股长蒋汉勇介绍,梅湾村的改变只是丹棱县实施厕污共治新模式的一个缩影,现在越来越多的乡村正通过该模式焕发新颜。

用净化后的生活废水浇花真不错,既节约用水,又美化环境。仁美镇金藏村村民罗永贤在几年前就建设了“3+1”人工湿地池,经过残渣拦截、沉淀、发酵、降解后,厨房产生的生活废水变得清澈见底。他将这些处理后的灰水,用来浇灌自家庭院里的花草。

而该村另一户村民罗大章则是采用另一种厕污水处理模式,将旧粪坑、旧沼气池通过增设化粪池、接管再利用等予以改造,无害化处理生活黑水后,作为农家肥还田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丹棱县探索厕污共治模式 绘就净美乡村入选全国乡村建设机制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再次肯定了该模式的推广价值和应用成效。

如今,丹棱县的田地肥沃、花草茂盛,村民居住的环境更整洁了。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55万座,粪污无害化处理率达93.3%,年化肥施用量减少450余吨,年水资源再利用达7.3万余吨,越来越多的乡村正逐渐向着宜居宜业宜游的诗与远方看齐。(陈静 王正祎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