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3 期 / 第3版:科协之窗
省石油学会组织专家 对碳酸盐岩研究领域成果进行评价


122日,四川省石油学会组织专家组在北京对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完成的“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成果进行评价。评价专家组由贾承造院士、周守为院士、刘宝珺院士、康玉柱院士、姚振兴院士、王成善院士、彭苏萍院士、郝芳院士、杨华教授级高工组成。

评价会上,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树根教授代表“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成果研究团队对该成果进行汇报。该成果有四个创新点:一是率先提出构造-沉积分异作用是形成大型油气聚集带主要控制因素的新认识,发现了四川盆地晚震旦世至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建立了台地-台间盆地相间模式和台缘斜列式台地-台内盆地沉积模式,揭示了西部大型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分布规律;二是首次提出并实践了不同级次层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西部大型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层系生储盖组合及时空分布特征,丰富和发展了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学;三是建立了西部大型叠合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形成的四中心耦合成藏理论和四元联控分布理论,揭示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评价西部大型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勘探新领域,预测了18个油气聚集带;四是发展了岩石物理与储层建模模拟指导下的碳酸盐岩储层三维结构多尺度成像方法技术与储层孔隙流体识别技术方法,创新发展了基于地震纹分析的储层含气性检测技术方法。

评价组专家认真查阅了该成果技术资料,经过问题质询,认为该成果是研究团队近20年来持续开展中国西部大型盆地碳酸盐岩构造、沉积和油气成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丰富和发展了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岩相古理学、石油地质学理论;已推广应用到中国西部大型含油气盆地的碳酸盐岩油气地质评价及勘探领域,为中国西部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该研究成果在古老碳酸盐岩研究领域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李忻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