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教授(右二)和团队研讨防控方法
抗击疫情,狭路相逢勇者胜。成都大学科技工作者牢记为国担使命、为民谋福利的初心使命,在战“疫”战场上铸造“智”胜利器。
国家有需要
科研见行动
今年2月初,随着中国肉类协会正式发布推广《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卫生安全防控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大批亟待复工复产的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心中有了底。作为《指南》 编制团队负责人,成都大学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卫教授得到了长期合作企业的真挚感谢。
在疫情暴发初期,成都大学四川肉类产业研究院、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就通过网络进行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无论疫情如何演变,企业复工复产总会到来,明确防控规范、保证安全生产将成为摆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面前的第一道坎。
针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卫生安全防控规范需求,研究制定《指南》的科技攻关目标很快明确下来。通过网上会商,应急科研团队迅速组建,王卫、张崟两位教授牵头,十多位成员分工负责,各模块研究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
与此同时,科研团队与川内龙头企业密切协作,数名业界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参与,确保《指南》的实践性、操作性。
今年2月初,王卫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式发布《指南》。《指南》全文1万余字,对企业人员、厂区、生活区、食堂等肉类生产加工全过程的13个关键环节提出防疫具体方法、技术细则和操作要点等。
《指南》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农产品加工食品产业领域发布的第一个指导性技术文件,由中国肉类协会在官网上发布,迅速在省内外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中应用。
随后,中国肉类协会与成都大学农产品加工专家团队合作,以《指南》为基础推出了面向全国的《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并在此后不久,根据疫情发展和经验积累,推出了《指南》第二版和动漫版。
主动担当
锻造以药止“疫”新利器
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是国家级抗生素研发基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从领导班子到各研究室一线科研人员,团结一心、主动出击,表明了科技战“疫”的信心和决心。
刘昌孝院士是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抗生素杂志》主编,2月5日,他发表主编专论《认识新冠病毒肺炎,关注疫情防控药物研发》。
据了解,刘昌孝院士团队聚焦未来新药研发和疫情防控,对新冠病毒发展、特性、疫苗预防、治疗药物应用和治疗药物研发等做出综述评价,提出强化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科学开发与应用的基础研究等建议。
病毒肆虐,研发并生产出关键药物,是一把能以药止“疫”的战场利器。全国乃至全世界医药研发机构无不紧盯着这一关键领域。
曾在国内首先突破阿卡波糖仿制国产、研发全球首创新药利福喷丁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瞄准新冠肺炎药物研制,主动担当使命,全力冲刺。
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曹胜华教授紧密跟踪抗COVID-19药物研究进展,第一时间启动对抗COVID-19临床实验药物瑞得西韦的首仿药物研究。相关合成工艺研究作为优先项目,全面紧急铺开,以备在临床试验有效情况下,确保国家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具备大量生产的技术储备。
整合研究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曹胜华教授还与郭晓强教授、胡建平教授共同组建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参与省市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主研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科技攻关项目“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老药新用以及候选药物筛选研究”课题,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抑制剂的分子设计及合成工作。目前,已设计15个新的拟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的化学结构,启动计算机验证。
另辟蹊径
提升中医药战“疫”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刘涛以自己的职业敏感性判断,随着疫情持续演化,中医药在支持治疗和帮助患者康复方面将大有可为。
于是,刘涛迅速组建起学院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研究攻关即刻启动。2月9日开始,研究团队从在研新药肺毒清颗粒、四川省卫健委推荐防治用药抗病毒颗粒、国家卫健委推荐用药藿香正气口服液入手,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进行探索研究。
8天时间里,偌大的楼宇中,是研究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3种中成药,248种化合物,781个靶点以及275条通路。最终实验数据清晰表明了三种药物对NCP的活性物质、作用靶点及调节信号通路,初步证实了中医药防治NCP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为发挥中医药优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切实可信的参考。
一鼓作气,研究团队迅速整理研究成果,形成了《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藿香正气口服液预防新冠病毒(2019-nCoV)肺炎化合物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索肺毒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活性化合物的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对抗病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潜在物质基础研究》三篇高质量研究论文,为提升中医药战“疫”力量作出了贡献。 (陈钧 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