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5 期 / 第8版:天府院校
15位院士齐聚华西 共商生物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


论坛现场

本报讯 1126日,2020华西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院士论坛在成都举办,15位国内知名院士及学者团队齐聚一堂,围绕建设“国际一流、装备先进、高度综合集成、开放共享”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设施带来的新启迪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2013年国家发改委总体规划在我国建设5个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四川大学牵头申报的生物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项目是继上海交大后全国第二个获批立项开建项目。该项目是我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布局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充分发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临床优势、成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西南地区区域性的医疗资源优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物制剂筛选、生物制剂制备、临床转化验证和支撑技术平台4个转化研究系统平台,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建设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高度综合集成、高度开放共享、国际先进的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可供2500名科学家开展研究工作,主要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研究和开发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疫苗、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等生物治疗技术及临床转化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表示:“转化医学就是在临床医治病人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些临床问题,并针对这些临床问题去做实验室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包括新的药物,或是新的诊断方法、新的材料等。根据这些方法又去研发出新药、试剂等,再运用于临床去验证能否提高医疗的质量,改善医疗的效果。也就是来自于临床,通过研究,又回到临床的转化过程。”

李为民补充道,比如在这一次疫情当中,疫苗的产生和研发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转化医学的例子。“因为临床上需要疫苗,这时就马上去研究如何能产生疫苗。在研发出疫苗后,又到临床去观察,看它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如果具有保护作用,临床一、二、三期完成以后,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大规模的生产,最后应用于临床。”

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德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郑树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韩德民,全军临床病理学研究所所长卞修武等院士专家,分别在论坛上作了“内源性过氧化氢昼夜震荡调节近日钟”“肝癌肝移植的理论与技术创新”“健康医学新时代人才战略”“肿瘤演进与分子功能可视化”等专题报告。(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