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绵阳的阳光正好。从高空俯瞰涪江畔的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一片青绿,“中国麦冬之乡”六个大字的路标清晰可见。沿着芦溪镇涪城村的田埂前行,连片的麦冬地里,数十位村民蹲成一排,将一株株修剪整齐的麦冬母苗稳稳摁进地垄,娴熟的步调出奇一致。
“这些都是今年收成的麦冬去根后优选的苗子,行距保持在20多厘米,这样才能让麦冬发得旺。”种植户尹素英起身跺脚抖了一下沾满泥土的胶鞋,说话间她和同伴已利落地栽完约3米长的地垄。在她身后,一块块绿油油的麦冬地组成一幅村民增收致富的图景。
三台县种植麦冬的历史有数百年,涪江冲积的砂质土壤富含矿物质,加之充足的光照与水源,让“涪城麦冬”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里常年种植“涪城麦冬”6万余亩,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核心种植区芦溪镇有1.85万亩麦冬标准化种植区,年产量近6000吨。
去年8月,麦冬被国家列入药食同源管理,价格也随之涨了起来,种植麦冬的村民腰包也鼓了起来。“今年麦冬干果最高卖到了每公斤140元,比去年上涨了10余元。”尹素英说,芦溪镇几乎每家都种麦冬,她家的2亩地今年仅种植麦冬的收入就超过8万元。
“麦冬喜阴,套种玉米既保粮食又增收益,一亩地综合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芦溪镇党委书记姚芝春指着地垄间的玉米苗说。近年来,“麦冬+粮食”复合种植模式在当地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与农民收入双双提升,吸引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涪城村村民陈凯便是其中之一,“以前外出打工远离家人,如今在家除了种植麦冬外,还能到镇上企业兼职,挣得不比外面少。”
芦溪镇现有三台县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和三台县现代农业(生猪种业)产业园。通过发展麦冬、生猪两大特色产业,芦溪镇2024年推动有机肥厂年产量突破4万吨,开发麦冬深加工产品5类,带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3亿元。(任紫鑫 郭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