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攀枝花市科协锚定新时代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坚决贯彻市委决策部署,深入践行“科普服务共富、共富反哺科普”理念,创新构建“1+3+N”科普工作机制,成功打造“科学传播—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素质提升”良性循环生态,为科普赋能共富试验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强供给:构筑多维立体的科普资源“智慧库”
要让科普真正服务共富,优质充足的资源是基础。攀枝花市科协以内容创作和阵地建设为双抓手,持续夯实服务根基。
内容创作上,市科协聚焦“精品化”方向,连续3年开展科普作品征集评选,累计选出优秀作品230项,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5件作品入选全省“百佳科普作品”;同步举办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赛事,为青少年搭建成长舞台。此外,市科协还深挖地方特色,开发《阳光向北》等专属科普读物,制作《江河上山记》《传承·破晓》等主题宣传视频,讲好攀枝花市科学故事;扎实开展科协系统第十一届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全方位激发社会各界创新创作热情。
阵地建设上,攀枝花市科协围绕“全域覆盖、便捷可及”目标,整合资源构建层级分明、功能互补的科普阵地体系。目前已建成市级科普基地63个、省级科普基地9个、省级科普共享基地44个,年均开展活动超500次,实现了科普服务广泛触达。其中,攀枝花市科技馆作为核心枢纽,年均接待市民3.5万人次、承接研学团队30批次,还开展了“科学小实验”互动活动、组织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既成为青少年的“沉浸式科学课堂”,也让各类科普阵地化作群众身边的“共富信息窗”,推动科普服务与共富宣讲直抵基层、惠及万千群众。
应需求:打造精准高效的科技服务“强引擎”
深知科普服务需“按需供给”,攀枝花市科协从机制协同与典型引领两方面发力,让科技服务更贴民心、更具实效。
机制协同上,市科协打破资源壁垒,构建“多方联动、协同发力”格局:一方面联动市级学(协)会、高校院所、企业科协等力量,借“全国科普日”“科普宣传月”等节点,组织科普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科普讲座、健康义诊、农技培训等便民服务;另一方面聚焦乡镇(街道)科普“末梢循环”,在全市所有村(社区)推行“一村(社区)一名智慧科普传播员”制度,激活基层“神经末梢”,全面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精准响应群众多样化需求。
典型引领上,市科协以品牌打造与榜样选树为抓手,强化科普引领作用。不仅创立“科普基地行”等特色品牌,评选“科普助共富”典型案例,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还积极举荐先进。同时,市科协编印《我们来到攀枝花》主题书籍,组建攀枝花市科学家精神宣讲团、银发科技服务志愿队,通过讲述“科学致富”“科普惠民”的鲜活故事,让榜样力量深入人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科普、助力共富的热情。
畅服务:织密全域覆盖的科学传播“一张网”
为打破科普服务的“时空限制”,攀枝花市科协借助数字化手段与创新思维,推动科学传播更高效、更普惠。
数字化赋能上,市科协以“天府科技云”平台为依托,深化“授人以渔”智慧科普新范式,近3年平台新增注册用户31792人,精准科普服务总量达3719.92万次。这一转变不仅让科普服务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获取”,更高效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让偏远地区群众也能便捷获取科普资源。
创新破题上,市科协聚焦重点人群与关键领域,以精准举措推动科普工作见效。一方面开展“党建引领共富路 科技走进民族村”“科创会·攀枝花行”等特色活动,整合优质资源对接基层需求,重点补齐民族地区、偏远乡村的科普短板;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农民、城镇劳动者、青少年、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通过分类施策、靶向服务,以科学思维引领自主创新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全社会共建共享共富的信心与能力。
一系列扎实的举措,让攀枝花市科协的科普工作结出丰硕成果。截至2024年底,全市精准科普覆盖率达100%、人均科普服务量89.38次;2025年偏远地区科普覆盖率同比提升40%,群众科普活动参与率、科普设施使用率及精神文化认同感显著提升,科普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彰显了攀枝花市科普工作的扎实成效,更凸显了科普赋能共富试验区建设的示范价值与引领作用。(赵林钰 刘小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