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8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让老有所养有“量”又有“质”
前锋区全力提升养老服务品牌

“一老一小”牵动着亿万家庭,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广安市前锋区始终将养老服务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聚焦群众关切,完善政策体系,着力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力助推养老服务品牌提档升级。

居家养老 服务送上门

前锋区龙滩镇土寨村黎奶奶因脑梗常年瘫痪在床,身体一侧无法行动,洗澡便成了黎奶奶的难事儿。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协调专业机构工作人员带着洗澡机上门,定期为黎奶奶提供上门助浴服务,让黎奶奶不再为洗浴问题发愁。

据了解,前锋区整合区内养老服务资源,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目前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07张,持续为403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除了集中资源服务好老年人日常生活外,养老力量也被集中统筹,发挥出更大作用。该区统筹民政专干、专业机构、村组干部、志愿队伍力量,协同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巡访关爱服务,受益留守老人达5.7万人次,有效解除了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

“我们对养老服务进行‘集约管理’,依托观阁中心卫生院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集综合服务、公共娱乐、康复理疗等功能于一体,有效摊薄服务成本。”前锋区慈善事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文小波说。

社区养老 温暖老年人

上午到老年活动室看看报、翻翻书;中午去食堂吃饭,荤素搭配,营养又健康;下午在小广场遛遛弯、唱唱歌……这是搬到前锋区观阁镇敬老院的杨万清老人日常生活的缩影。观阁镇敬老院已成为老年人温暖的“家”。在这里,有更适合老年人需求的照料服务。

杨万清老人所居住的观阁镇敬老院已成为前锋区乃至全市公办养老机构标准化样板,该敬老院按照一处公园式的优美环境、一套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一项创收性的院办经济、一个智慧化的监管平台“五个一”模式,最大程度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养老服务。

在该区所有养老机构内,通过专业社工机构实施“善美夕阳”助老服务项目,为机构内老人提供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并分级建立“红黄绿”档案,助力老人幸福指数提升。

同时,辖区内养老服务“拓展化”示范样板则着力于扩大养老服务领域。“我们率先为全区85岁及以上低保家庭中的困难老人购买补充医疗保险,探索通过社会组织、基层老年协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日常探视、关爱慰问、结对帮扶等服务。”文小波说。

机构养老 照护更贴心

近日,在前锋区老年养护院内,工作人员正通过健康监控系统实时观测床位上老年人的心率等指标情况。

“这是前锋区养老‘服务融合’手段之一,通过‘互联网+养老和医养’融合模式,床位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生理指标的硬件级采集,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前锋区老年养护院院长孙远勤说。

为更好地管理区内养老机构,前锋区积极推动区内“机构整合”,撤并虎城、龙滩等5个条件较差、人数较少的敬老院,打造观阁、代市、龙塘3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后,全区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入住率从26%提升至61.4%。利用闲置敬老院打造服务“三留守”人员的“善美大院”,引入专业社工机构管理运营,为农村老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

不仅如此,该区统筹民政系统、区级财政、社会机构等用于养老服务的资金,将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保险等待遇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对转入公建民营机构的失能特困人员给予一定补助。积极与社会层面对接,为敬老院募集慈善捐赠资金及物资约30万元,有效推动养老服务领域“资源聚合”。(程明珠 丁彦博 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