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4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抓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促进茶叶提质增效

■ 罗凡 李兰英 刘东娜 龚雪蛟 高远 张翔

四川茶园常年种植面积约590万亩,其中低产低效茶园近100万亩。此类茶园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严重影响茶农增收和茶产业效益。茶园低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开展茶园改造和茶树复壮工作?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出了对策建议。

低产低效成因

茶树老化、品种更新滞后。随着树龄增加,部分茶树生产年限已超30年,树势颓弱、产量低下、品质不优。部分茶区良种茶园占比较低,或者未及时更新品种,鲜叶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部分采用种子直播的群体品种和地方品种茶园,树势参差不齐、种质不纯。

建园基础差、茶园管理不善。部分茶园立地条件和配套较差,存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pH过高、坡度过大、未按标准深垦、未施足底肥等问题。部分茶园缺乏有效管理,长期处于水淹或水渍状态,导致茶树根系腐烂;未合理施肥,导致土壤肥力缺失,茶树营养不良;长期病虫危害影响,茶园杂草丛生,茶树未老先衰。

改造对策建议

优化茶园生产布局。做到宜茶则茶,改造中高山和地势较高、酸碱度适宜、成片分布的茶园;腾退低海拔且地势低洼、酸碱度不适宜的茶园,改种其他适宜作物;对零星分布的茶园,根据地势和酸碱度情况,开展集中连片种植或腾退。

提升茶园配套设施。按照茶园标准化、宜机化、休闲化要求,实现园外道路与茶园主干道、主干道与支道、支道与作业道、作业道与步行道相通。对易旱茶园,可铺设管道,引水入园,安装喷、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

因地制宜选择茶树品种。针对种子直播的有性繁殖茶园,若树龄60年以上,视树体情况,针对性地保养利用。若树龄60年以下,以复壮树体树冠为主,恢复生产能力。针对树势极为衰老、品种退化严重,无改造价值的茶园,改植甘露1号、金凤2号、紫嫣、蒙山6号、蒙山8号、川茶2号等优良特色茶树品种。

加强茶树树冠培养。对主干枝及骨干枝尚好,生产枝衰老的茶树,采取深修剪、重修剪、台刈技术措施,重塑优质高产型树冠。对主干枝和骨干枝健壮,生产枝上鸡爪枝过多的茶树,进行深修剪;对主干枝和一二级分枝健康,具有较强分枝能力,处于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茶树,进行重修剪;严重衰老的茶树可采用台刈更新改造。定期对复壮后的茶园进行蓬面轻修剪,调节生产枝数量和粗壮度,保持新梢发育能力、提高发芽密度。

改良茶园土壤营养。低产茶园改造前后,重施基肥、多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推广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等模式,提升茶园土壤肥力。注重疏松茶园土壤,改善团粒结构,增加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利用率。

做好病虫草害防控。低产茶园改造后,做好茶饼病、茶网饼病、炭疽病、茶白星病、茶煤病等病害,以及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灰茶尺蠖、蓟马类、螨类、茶网蝽、蚧类等虫害防控。坚持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加强草害防控,做好除草、松土、冬季封园等工作。

加强组织保障和培训指导。各地要依托科研院校,组织技术服务团开展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把握好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时机,落实改造前后的营养供给。主产区政府部门要整合各类资金,支持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示范和应用推广,促进当地茶叶的提质增效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