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8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农产品有销路 村民奔康有底气
通江县大力推进消费扶贫见成效

电商主播向网友推介“通江银耳”

“又下了一个鸡蛋。”近日,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镇柏林包村村民何洪云在鸡舍不远处细细观察,暗暗记下每天母鸡下蛋情况。“自从村里搞起了直播,现在我们再也不愁鸡蛋卖不出去了,就希望鸡能多下点蛋。”何洪云感慨地说。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柏林包村第一书记带头搞起了直播,将村里的土特产品销售一空,让村民们尝到电商带来的甜头。如今,通江县通过消费扶贫,增强了村民奔康的底气。

第一书记当“主播”

带货农特产品

柏林包村地处秦巴山区深处,山高坡陡,原生态农特产品被莽莽大山阻隔,一直“养”在“深闺”无人问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村里的笋子、蜂蜜、鸡蛋等季节性强的农特产品大量滞销。第一书记钱锟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卖出农特产品,他变身为“主播”,开始带货。

“宝宝们,这是我们柏林包村产的黑木耳,我为家乡农产品代言。”钱锟吾用手机开始了第一场直播。“通江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素有‘银耳之乡’的美誉,这里盛产银耳、黑木耳等菌类产品。”截至当天下午5点,共销售黑木耳10公斤、通江银耳10公斤、土豆粉10公斤、蜂蜜5公斤、竹笋10公斤、土鸡15只,销售额近万元。

“我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见到这样卖货。”村民刘新华说,他家的土豆淀粉再也不愁卖了。

在两河口镇东坪村,第一书记罗晋为了让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聘请专业人士设计了“东坪山货”logo,并注册为商标,开了“东坪山货”微店,将银耳、生态大米、巴山土鸡、马铃薯等农特产品统一销售。“手机里叮叮咚咚的订单提示音就没有停过。”罗晋说,今年村里银耳产量达600余公斤,销售额29万余元,微店里的其它产品线上销售额达7万余元,成功地挽回了疫情期间所遭受的损失。

年轻人念“电商经”

推销美食美景

在通江县,有大批年轻人活跃在网络,他们通过电商扶贫、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助农增收。为了留住年轻人,让他们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江县出台政策:村干部队伍中年轻人要占40%

“这是我们打造的电商农业产业园——壁州创谷,目前已经培育了20余家本土电商企业。”在位于通江县城的电商一条街,通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春根热情地讲起“电商经”。

20184月,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的援川干部张春根到通江县挂职,一并把遂昌的电商经验带到通江。“通江农产品种类多,但大部分是初级产品,一直卖不上好价钱。扶贫要见成效,就要让农产品变成商品,产生经济效益。”张春根如是说。

很快,一场场电商资源对接会启动了——浙江优秀的电商人才来到通江传道解惑;通过举办电商培训活动和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大赛,一批优秀的本土电商人才脱颖而出。如今,“壁州创谷”内已入驻电商企业、文创企业、农产品企业等40余家。

打包、装箱、填单……在“壁州创谷”一楼的一间库房内,通江当地电商企业“深山食惦”负责人苟兵贤正和工作人员忙着打包发货。“我们在当地贫困户家中收购农产品,再统一选品、包装,进行线上销售。”苟兵贤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公司的业绩不减反增,现在每天的订单在800个以上。今年618日电商大促当天,他们接到了6000多个订单。“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已达380万元,而去年全年才150万元。”苟兵贤高兴地说。

村里的年轻人杨为民则另辟蹊径——“推销”山里的美景。杨为民在大学学的设计专业,2015年毕业后回家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今年5月,他又把工作场地从通江县城搬到山里,和几个同事每天穿着古装拍视频。

为何要搬去山里?“巴中的乡村旅游景区很多,但网红景点很少,未来大有可为。”现实也印证了杨为民的判断,短短两个月,杨为民抖音账号的粉丝突破了22.3万人。“我们已经与几个景区达成合作。最近很多成都、西安的游客跑到现场看我们拍摄,景区游客量增加了好几倍。”对于未来,杨为民信心十足。(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