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6 期 / 第6版:理论·智库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及重庆实践

● 姚树洁  张小倩

“逆全球化”浪潮与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现实要求“悖论”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竞争和变革挑战。为适应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并提升国家竞争力,各国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探索新型生产力模式。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面临着传统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乏力、边际投资效益下降等现实问题,尤其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极大反响。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第一,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侧重于科技创新,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等创新元素,推动生产力实现革命性跃升。第二,新质生产力被视为高效率、低能耗的生产力形式,通过鼓励创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绿色能源、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第三,新质生产力可以助力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人们能够更加平等地获得各类公共服务。第四,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加融合且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新的生产力形态得以形成,进而推动各个领域的升级和转型。第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政府可以实现精准决策和科学治理,优化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因此,新质生产力具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

新质生产力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如重庆近年来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通过引入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提升了汽车、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新质生产力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具有决定性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研发平台、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高效的创新生态,可以显著增强城市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例如,重庆通过构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吸引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集聚,有力推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整体飞跃。再次,新质生产力在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是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清洁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循环经济模式等,这些都能够助力重庆乃至全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支撑。最后,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使政府能够更高效、快速地获取和处理大量数据,以支持决策和规划。以农村扶贫建档立卡为例,通过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政府可以精确识别贫困户并建立档案,实现精准扶贫。全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年均增幅30%。中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将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整合在一起,方便居民一站式办理各项服务需求,减小了企业和个人获得高质量社会服务的成本。综上,新质生产力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于致力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城市而言,更需重视并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重庆在推动新质生产力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如积极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战略,打造“智慧重庆”,两江新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智能终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吸引了大批高精尖人才集聚,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此外,重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为新质生产力赋予新的内涵。

重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相较于一线城市,重庆在高新技术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和产出还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原创性科研成果及高端人才储备还需加强,部分企业仍过于依赖传统生产方式和市场,对新业态、新模式接纳和适应速度相对较慢。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够完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重庆在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培育本地创新型人才队伍方面还存在一定挑战。四是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尽管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在部分地区和领域,如信息化基础设施、物流网络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针对重庆特点和发展需求,未来应继续聚焦以下方面: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金融资本向科技领域倾斜。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新医药、绿色高端食品等领域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更加开放、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机制,同时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支撑。四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五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创新和产业链协作,共享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提升整个区域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新质生产力在时代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其创新驱动作用对重庆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将有力引领重庆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此,我们建议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绘重庆科技创新的美好蓝图,以新质生产力的磅礴之力驱动新时代重庆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姚树洁为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国家级特聘教授,张小倩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