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1 期 / 第1版:要闻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不断将临床需求转化为科研思考
——专访2024年度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李超

开栏语:今年8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隆重表彰了为我省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镌刻着四川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突破,见证着巴蜀大地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从基础研究“0”到“1”的突破,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克难;从服务四川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到让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四川科技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四川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采与奉献情怀,激发全社会对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尊重和热爱,本报特开设“科创未来·蜀地先锋——对话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栏目,一起探寻四川科技工作者与四川科技创新同频共振的步伐,聆听他们在科研路上坚守与抉择、突破与感动的故事。愿这些“滚烫”的故事,传递奋进力量;愿科学家精神,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人物名片

李超,教授、博士生导师、门诊首席专家,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四川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普外科—甲状腺),入选国家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成都市重大人才计划。

李超(左二)在手术中。

李超在巴中进行义诊和科普宣传。

今年828日,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我省甲状腺头颈肿瘤领军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李超荣获2024年度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黔中山区到锦江之畔

医者初心始终滚烫

李超的童年,在贵州连绵不绝的大山深处的厂矿度过。那时的山区,医疗条件相对匮乏,大山里面就医比较困难,如果是一些疑难疾病就得转诊,很多时候在转诊的过程中病情就出现了恶化。儿时就医难带来的无奈与遗憾给李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在他心中埋下了长大学医治病救人的种子。

高中毕业后,李超毅然报考了贵阳医学院,迈出践行从医初心的第一步。本科阶段的李超学习非常刻苦,以全年级第二的成绩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由儿科转向了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我不想只待在实验室,还想扑在临床直接接触患者,通过我的诊疗能力以及手术技术,让患者得到康复,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硕士毕业后,李超进入四川省肿瘤医院,正式开始了头颈外科的工作。

为弥补专业短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李超又先后攻读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博士以及四川大学生物学博士后。这段经历让他逐渐掌握了将临床需求转化为科研思考,再以科研成果反哺临床诊疗的能力。

读博士期间,李超前往世界一流的癌症诊治和研究中心——休斯顿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及纽约世隆凯特林癌症中心访学。这段访学之旅让他收获颇多,大大开阔了国际视野,也刷新了他对肿瘤诊疗理念的认知。

每一个医生不管你是外科还是内科,都有专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让我们在面对某些疾病的时候,必须依靠多学科联合诊疗才能突破瓶颈。李超在访学中深刻体会到,肿瘤治疗绝非单一科室的单打独斗,而是一场需要精准布局的联合作战。李超介绍,肿瘤治疗过程中,手术、化疗、放疗、免疫及心理等治疗手段,各有其适配场景,需要在治疗全流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动态调整、协同发力。

而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联合指挥部,为患者量身定制诊疗方案,实现优势资源的精准排兵布阵。回国后,李超将这种联合诊疗理念带回科室,推动了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从省级重点专科升格为国家重点专科,而他自己也成长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兼顾形态和功能

创新头颈肿瘤诊疗体系

头颈部肿瘤不同于其他肿瘤,头颈部集中五官、甲状腺等重要器官,直接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功能。很多患者即便闯过了手术治愈的生死关,却还是会面临颈部疤痕、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问题。在临床中李超就发现,部分甲状腺癌患者对颈部疤痕尤为敏感,有些经过治疗后的甲状腺肿瘤患者,却要花费治疗费用的3—5倍来消除疤痕。这份患者对正常生活的迫切渴求,成为他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李超带领团队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围绕以形态和功能为导向的头颈肿瘤根治性外科核心理念,开创了多项国际、国内原创新技术。一方面,他们开展胸前、腋窝、口腔前庭等远程入路手术,将医工技术与人工智能贯穿手术全流程,构建了腔镜(机器人)辅助免充气非自然腔道头颈肿瘤切除、腋窝入路颈胸肿瘤切除创新治疗体系,解决了头颈部非自然腔道人工建腔及颈部无痕微创头颈肿瘤切除等多个行业难题;另一方面,团队通过显微外科技术辅以3D打印技术,为患者再造舌头、下颌骨等切除的组织器官,革新了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一期精准个体化修复与重建技术和体系构建,完善了目前缺乏成体系的组织修复行业短板,有效解决了头颈部肿瘤在兼顾肿瘤外科根治同时,最大程度保存和修复容貌外观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患者困境。凭借这些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成果,李超荣获2024年度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在李超看来,优秀的临床技术绝不该止步于少数人掌握的绝活。他始终坚信,再精湛的个案治疗技巧,若仅局限于个别医生的经验积累,终究难以突破地域、人才的限制,无法覆盖和服务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只有将成熟的技术、有效的方案提炼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规范,让绝大多数基层医生也能熟练掌握、规范运用,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解决基层难以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难题。

如今,李超起草编写了甲状腺头颈部肿瘤行业诊疗指南、共识及规范30余部。他总结的狭窄空间技术操作李氏六步法,在国际期刊发表推广,并被写入国内首部《无充气腋窝腔镜甲状腺手术专家共识》,相关技术推广至全国40余家医院。

大医精诚

让仁心仁术薪火相传

选择医学不仅要抵御长期学习的压力,更要适应行业快速更新的节奏,该奔跑的年龄绝对不能躺平,否则,以后会更加辛苦。这份执着与坚持,源于他对医学事业的敬畏,也是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负责。工作中,李超以身作则,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学习与科研状态,几乎牺牲每个周末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和研读最新医学指南,定期组会学生进行指导。

除了专业能力,李超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医生要有很好的爱心,要理解病人的疾苦。当优秀的医生,光技术好是不行的,沟通能力更要强,要花时间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是什么。李超认为,医生医治的每一步都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解决个体问题,这是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多年来,李超累计培养了40余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其中,不少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奖学金,并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也养成了耐心沟通、关爱患者的习惯,成长为兼具技术与温度的优秀医生,并将他的诊疗理念与科研精神薪火相传。

科普赋能

共筑头颈健康防线

在李超看来,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通过医生的科普,把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话表达给老百姓,及早进行筛查和治疗,不仅花的钱少,治疗效果好,而且对形态保留和功能保全也非常有利。李超表示。

针对头颈肿瘤,李超呼吁要警惕颈部无痛性肿块”“持续三周不愈的口腔溃疡”“口腔内的硬性包块等高危信号,定期通过彩超等无创检查排查风险。同时,他表示,如果检查发现异常结节,不要陷入重视过度和重视不足两个极端。

适度运动、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的组合所带来的免疫力提升,比任何补品都更有效。谈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李超建议日常饮食上要多吃纤维绿植以及高蛋白食物,少吃腌辣、高糖高盐的食物,烟酒更是能不沾就不沾。李超还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这种专业的医学科普,被李超视为一名医生责任的延伸。他带领团队创新传播形式,既创作通俗易懂的科普漫画、录制趣味科普节目,也开展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等,用多元方式将专业的头颈外科知识,精准传递给了不同年龄段人群。不仅创建了医防融合、防治兼备的头颈部肿瘤新质科普体系,还荣获了省医学科普一等奖等多个科普奖项。

从大山里的少年,到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手术刀下的精准施治,到行业规范的制定推广,李超用20余年光阴,诠释了用妙手治愈疾病,用仁心温暖生命的医者担当,用科技创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守护着更多患者的生命尊严。(程鑫 李博伦)

(图片由四川省肿瘤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