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3 期 / 第6版:乡村振兴·宜居宜业
打通产业路 鼓起钱袋子
打古镇借“以工代赈”项目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本报讯 近期,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松林村500亩苦笋迎来上市季节,村民卢永春每天都要和老伴一起,在自家3亩多苦笋林里挖出100余千克苦笋,并将其运到村里新硬化的水泥路边,按每千克2元的批发价,卖给前来收购的商贩。

以前从来没想过,不用自己把苦笋背下山,就能卖出去。卢永春高兴地说,而且这段时间,苦笋供不应求,我们当天采挖的苦笋当天就能卖完,有的商贩为早点将苦笋运送进城,还主动走进竹林帮我们分拣整理。

据了解,松林村盛产苦笋,是打古镇有名的苦笋村。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苦竹基地,发展苦笋产业,改良种植技术,有效推动苦笋成熟时间提前和产量提高。由于该村苦笋上市时间较周边村早一周左右,亩产量也提高了50千克以上,有效带动村民亩均收入达3000元,较往年增收1500元。

然而,由于松林村部分村民小组地处半山坡,多年来仅靠一条通组泥泞路出行,因此商贩大多不愿意来,导致村民只能自己将苦笋背到山下售卖。村里部分留守老人因体力所限,往往无法及时将挖好的苦笋背下山进行售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收入。

2024年,打古镇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争取到了国家800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对松林、兴莲、黄桷、云回4个村共13千米的通组泥泞路进行硬化。

得知这一好消息后,松林村两委干部积极作为,赶在来年苦笋上市前完成了道路硬化工程,助力苦笋下山增收。据了解,自去年12月项目开工后,该村两委干部轮流值守施工现场,保质保量加快施工进度。今年4月初,项目顺利完工,一条宽4.5米的水泥路蜿蜒而上,穿进了苦竹基地,让当地村民喜笑颜开。

4月中旬,苦笋陆续上市,松林村两委干部又积极对接商贩,邀请商贩直接开车进山收购苦笋。今年我们村留守老人只负责挖苦笋,再也不用费时费力背下山了。松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刚高兴地分享这一变化。

下一步,松林村计划举办苦笋采摘节、开展苦笋采摘体验活动等,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通组公路成为中带甜的产业富民新路,让一根根小苦笋到村民的心坎上。王小刚说。

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的不只有松林村,还有黄桷村、兴莲村、云回村。项目启动之初,打古镇相关负责人到几个村开展实地走访与调研,选取了村民反响大、务工意愿强、施工难度小、用工需求大的农村道路建设项目,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激发村民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

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镇通过上门入户、村民大会、村民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发动当地村民到项目务工,增加村民务工收入。针对年龄大、身体有残疾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确保充分发挥的效益。同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岗前培训以工代训方式,对参与项目建设的村民进行安全培训及施工技能培训,有效提升村民务工就业技能。如今,该项目共完成长13千米、宽4.5米的村道硬化维修提升改造,带动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增收约9500元。

值得一提的是,打古镇以工代赈项目硬化施工的道路,全是连接镇村的交通要道,不仅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还为农村集体经济、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村民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