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好产业,群众好致富。近年来,凉山州金阳县巧打产业发展“组合拳”,发展绿特产业持续“造血”,大兴“三棵树”立体林业产业,持续推进高寒山区“春薯秋菜”补短板工程,适度规模发展“小众”“特优”产品,为群众增产增收、全面奔康打下了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
核桃果挂满枝头
“从绿掘金”
造就“金山银山”
近年来,金阳县积蓄跨越赶超的强劲动能,在全县打造“林上有果摘、林间有畜养、林下有芋挖、包里有钱装”的增收格局,逐步走上了“从绿掘金”、造就“金山银山”之路。
该县把林业产业建设作为全县重要的增收工程、生态工程和小康工程,针对“金阳海拔垂直高差3536米,山高坡陡沟深,传统农耕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实际,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林上经济“三棵树”、林下经济“套种养”的创新方式,大力发展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套种套养的“3+X”立体林业经济。
此外,该县根据低山河谷、二半山、高山“三带”立体气候,大力发展低山河谷青花椒套种白魔芋、二半山核桃套种花魔芋、高山华山松套种牧草套养畜禽立体林业经济,推动全县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变,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广大群众的“养老保险”、“绿色银行”、全县重要的增收工程、生态工程和小康工程。
截至目前,该县打造了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套种套养基地202.21万亩、产值22.62亿元。其中,青花椒面积103.57万亩、挂果48.5万亩、产量1.09万吨、产值10.95亿元;核桃76.06万亩、挂果20万亩、产量3.41万吨、产值3.05亿元;华山松22.58万亩、挂果5万亩、产量0.27万吨、产值0.89亿元。此外,套种白(花)魔芋8.73万亩、产量3.2万吨、产值2.24亿元;套养畜禽78.28万头(只)、产值5.54亿元。
如今,每年春秋两季,在金阳乡村大地上,到处都是林业干部、乡党政干部指导群众种植核桃、青花椒、华山松“三棵树”的身影,听到的都是群众关于“三棵树”栽种和丰收的话题。
“薯+菜”模式,群众收益好
“春薯秋菜”
开辟新的致富路
金阳县地处高寒山区,气候寒冷、土壤条件差、出产单一、群众文化素质低,是凉山州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高寒山区贫困群众怎么致富?这块“硬骨头”怎么啃?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该县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并充分酝酿后,创新实施高寒山区一年种两季“春薯秋菜”补短板工程,因地制宜走“有机”路、打“错季”牌,发动高寒山区群众大力推广“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模式,探索出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径。
为抓好“春种马铃薯,秋种露地蔬菜”发展模式,金阳县政府通过财政扶持、信贷等方式,投入4494万元购买“青薯9号”种子,统筹各类涉农资金,投入1000万元统一购买蔬菜种子。同时,制定技术方案,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县级重点培训乡村技术骨干,乡农技服务中心培训科技示范户,分区域、分季节、分层次抓好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指导大面积生产。此外,该县还优化服务,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利用产业信息网络,做好蔬菜产品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产区、销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促进产品销售。
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县农工办负责安排、部署、落实、督察各相关部门、各乡镇的产业推进情况,组织开展“爱心礼包”和“以购代捐”促销活动;县农投公司负责“青薯9号”及菜种的选购和销售;各乡村具体负责项目落地落实;金阳泰兴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做好种薯和肥料的调运和储备发放。同时,该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春种马铃薯,秋种蔬菜”是改善农业种植业结构、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金阳县的“春种马铃薯,秋种蔬菜”助农增收模式实行后,不仅实现了一年种两季、由一次收入变成了两次收入的目标,还激发了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促其依靠劳动实现有尊严的脱贫、可持续的致富、惠子孙的奔康。“现在,‘春薯秋菜’年种植6.5万亩、产值2.4亿元。以农业总产值计,‘三棵树’套种套养和‘春薯秋菜’为全县农业人口均创收12700余元。”该县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活跃在城乡打工的彝族“娘子军”
劳务经济
托起农民“小康梦”
发展产业之外,金阳县始终把劳务开发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协作,培训输出,农民受益”的原则,把劳务输出与扶贫开发、再就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为劳务输出铺路架桥,促进了劳务经济蓬勃发展。
该县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搬迁户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大力实施“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计划,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舆论监督力度,整合各种专项培训资金、州内外对口帮扶资源,通过举办扶贫培训专班,提升就业技能,继续优化“政府+人力资源公司+用工单位”有序输出模式,统筹县内、县外两个就业市场,深化“六个一批”举措,做好了劳务产业这篇大文章。
打工圆了村民致富梦,劳务经济托起村民的“小康梦”,劳务收入已成为全县继青花椒产业之后的一大主导产业。截至目前,该县共开发公益岗位就近就业9103人,采取远程视频招聘、免费专车送达等方式,年均转移输出劳动力5.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亿元。(白里呷)